余博:打造平台更重要


  余博的办公室不算整齐,刻意保留的灰色老厂区墙体,遍地满柜的书籍和资料,中式书橱旁边,挂着一幅冷军的版画作品……但一切看起来都很“艺术”。2007年,余博参与创建的“尚8”创意产业园项目,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而她本人也因此两次入围“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干净利落的短发,灿烂和善的笑容,柔声细语,思路清晰。

      张丹:首先恭喜您入围2010年“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余博:其实2009年我也入围了,但答辩的时候我不在北京,就算自动弃权了。

      张丹:选择做创意园区的人可不是很多,而且您从那么早就开始做了,当时是怎么想的?

      余博:我在中央美院本科学习美术史,研究生方向是艺术管理。所以,从艺术管理走到今天的文化管理领域,是一件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和薛总(薛运达)是同学,薛总从1997年开始做老房子以及库房改造,后来他邀请我到公司一起做文化创意园区项目,这对我很有吸引力。

      张丹:创意园区很多都是旧厂房改造的。

      余博:是啊。它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承载了很多历史积淀、工业的形态乃至文化的进程。我的专业是美术史和艺术管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很注重和认可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历史的价值加上当代的创新,才能迸发出新的力量。我想这是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的行业。

      张丹:谈谈尚8创意园区的改建过程?

      余博:尚8项目2007年正式和北京电线电缆总厂合作,开始运营,到现在近4年的时间。整个园区占地55亩,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目前改造3万平方米,其余部分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还在正常生产。尚8在整体风格上强调“修旧如旧”,保持建筑自身面貌,留存工业文化和历史积淀。但建筑内部每一个loft空间的感觉都各有特色,也让每个入园企业把自己的形象最好地展现出来。

      张丹:为什么叫“尚8”?

      余博:取名“尚8”,是因为园区的地点在郎家园8号,“尚”有时尚、高尚、风尚的意思,两个字在一起的谐音是“上吧”,有一种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大家一起团结上进的感觉。

      张丹:哦,名字不错。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你们的核心理念和思路是什么?

      余博:我们希望尚8在北京做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集聚园区项目这块能够变成一个品牌。我们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是一个物业公司,不是简单地改造好一个面积出租给你,而是以文化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以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

      张丹:这个思路是怎么体现的?

      余博:比如,我们在整个园区配比中做“艺术8”项目,还有自己的文化中心。我们举办各种活动来为园区内企业服务。如为微软、兰博基尼、保时捷、标志、香奈儿、耐克等很多品牌举办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园区内企业就像朋友一样熟悉和了解;另外,我们也根据他们的需求给他们做嫁接和服务。这样,尚8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层面的概念,更多的是我们的服务意识,包括我们团队的核心能力,对他们的发展和业务也有所促进。这些活动同时也让尚8的品牌加大强化,聚拢了更多文化创意群体。

      张丹:尚8目前入驻的代表性企业以及整体运营情况是怎样的?

      余博:目前入驻企业有160多家,主要定位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与创意产业不相关的企业,即使给出再高的租金价格,我们也不盲目引驻。这考虑的是整个业态、企业之间左右邻居的需要。总体而言,尚8从2007年进入建设期,2008年是发展期,2009年是提升期,2010年迎来拓展期;入园企业也比较有知名度,像著名音乐人张亚东、陈可辛导演、李湘、王岳伦、造型师小P等人的工作室或公司都在这里,还有很多人都想进来,包括成龙、张国立、徐静蕾等等。但因为CBD寸土寸金,入园企业已经达到饱和,无法满足更多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而且园区内很多企业目前也有扩租的意向。

      张丹:那你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余博:我们从2010年进行大幅拓展,目前主要有4个项目,也还有几个项目在酝酿当中。如东四环慈云寺桥的“尚8东区”项目,和CBD东扩相结合,利用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市纤维检验研究所的老式办公楼进行改造,针对比较年轻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或者机构,“初创型”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强调孵化的作用;第二个是“尚8设计+”项目,位置在四惠桥东南角,原来是北京市元件九厂和技术职工学校,通过改造跟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对接,我们强调用设计+庭院+工厂+尚8团队的元素与能量,使之变成以设计为主导的园区项目;再如以音乐为主的产业园,位置在竞园南侧,是以由政府主导,我们来做配合的方式进行产业的规划和定位。

      张丹:来到尚8之后发展得比较好的客户,给我们列举几个例子。

      余博:太多了。“紫禁之巅”是3个大学生毕业一起创业的公司,主要做影视后期制作,在发展初期遇到很多难处,我们尽量在房租减免和资源支持上给他们帮助,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北京、成都、广州都有分公司,规模1000多人,后期剪辑制作这块市场份额能够占到60%,成为问鼎行业之巅的影视制作公司。再如“触动传媒”刚到我们园区时只有300平方米,如今已经扩大到800平米。其实,跟着尚8一起成长的企业案例很多,很多国际客户来北京第一站就选择尚8。如FLOS、Baccarat(巴卡拉)等国际品牌在国贸都有零售店铺,他们选择尚8不是为了卖东西,而是选择了我们的品牌和文化。

      张丹:选择了尚8,就是选择了尚8的品牌和文化?如何理解?

      余博:因为进了尚8园区,等于站在了尚8这个平台上,不仅代表着你的资质和实力,同时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很多时候他们之间又有新的合作,往往大家通过这个朋友又交了新朋友再变成了新的资源,大家一起做事,互帮互补,这是很难得的。

      张丹:运作尚8以来,遇到过困难吗?

      余博:运作园区不容易,不可能一帆风顺。从与产权方来说,我们与北缆厂从陌生到了解到非常信任,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看好这个产业的发展,厂方也非常有眼光。2007年至今,两个单位共用一个大门,作为国有企业所有物资必须保证安全,厂方不希望有过多外界的人进来;而我们做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跟外界接触,有新鲜的空气和想法,包括每周末举办的大型活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经过了很多磨合,现在大家渐渐地合作得越来越好。

      与客户方来说,开始时我们成员有海归、海外的背景,对项目的理解在那个时候也是非常前卫,2007年起步时很多客户没有信心,不知道未来发展成什么样。通过尚8一步步地改造,更多客户看到了我们的成熟模式,也越来越有信心,我们才逐步进入正轨,完善产业链条,吸引了更多好企业进入园区。

      张丹:尚8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主要靠房租的租赁差价盈利还是靠自己运作项目的能力?

      余博: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来看,都需要较长的孵化周期,前期搭建产业链条和平台很不容易。尚8项目用两年半的时间收回前期投入,其他几个园区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盈利。尚8有个特殊性,就是滚动开发,一栋楼、一栋楼地开发,由于这个项目的周边环境比较成熟,市场价值比较高,所以整体来讲,这个项目回流情况较好,现在公司收入,利润来源包括两部分,物业收入仍是主要部分,占70%,项目运营占30%。在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们从2009年开始去运营文化中心、艺术中心、+86、推蛋网(电影视频)作为有力补充,“艺术8”和文化中心已经自给自足。

      张丹:希望将来自己运营那部分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余博:我们当然希望这样。原来尚8是一个园区,现在是4个园区,下一步可能还有更多园区项目,在产业规模和整体盘子来看都会越来越大,资本会更强一些,再去做事情的时候力度和速度会更快。

      张丹:现在公司资金运作是靠自己滚动起来的还是有风投?

      余博:几个新项目有新股东来参与,尚8创意产业园是靠自有资金滚动持续发展的。之前也有风险投资找过我们,但风投一定要逐利的,目前来说,我们更希望带来资源、政策或者项目,需要孵化过程,而不仅仅是资本,是要对文化创意产业更有帮助;作为风投来讲,这个产业比较新,他们更愿意以资本的形式来参与,而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资本渴望的预期,也不是很明确。所以,目前我们选择了逐步摸索发展模式进行战略布局。在投融资方面,我们还需要再沉淀。

      张丹:尚8有没有想过上市?

      余博:有。希望是三到五年达到。只有你的股份有了上市价值,公众才会去买股票追逐你,投资你,才能拿到资本再去发展。但现阶段很多人对这个产业都不了解、不认可,还需要一段过程。

      张丹:做到现在特别有成就感吗?

      余博:对于我来讲,看待尚8就像自己的小孩成长一样。记得2006年第一次到尚8这个地方,厂房闲置,门口的针织路特别泥泞,当时来到这里的很多人无法想象它的发展未来。我的信心还是来自我们团队做过的项目,还有像798从勃发到兴盛的样子,身边的朋友也不断地给予鼓励。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我们投入了超乎寻常的精力与心血,看着尚8一步步从5个、10个、20个客户……慢慢成长起来,发展到今天有点模样了,还是很欣慰的。成就感还差得太远,想起当年能做出这个选择,是把握了机会,也很有勇气,我就是这么一个心态。

      张丹:您认为自己是女强人吗?

      余博:不是。在公司里,我更追求平衡。更向往能够在工作时维系各者之间的平衡,项目的平衡,内跟外的平衡,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张丹:刚才提到下一步发展有“尚8东区”、“尚8设计+”和“尚8音乐产业园”等,未来的规划是不是向连锁性的文化创意品牌运作方向去发展?

      余博:是的,我们作为集聚园区的运营和管理方,要像运作品牌一样去求长足的发展。我们不是开发商,不倚靠拿地的能力,我们希望探索出新的模式,包括和工厂产权方共同合股成立新公司,更加强调项目的稳定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尚8在未来的品牌延伸和发展中,也不会一成不变,而会适应周边环境,不断变化和服务群体相匹配。

      张丹: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余博:我认为,有时候平台的作用对产业的推动更重要。尚8作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也是实现个体梦想和抱负的平台。希望更多拥有共同理想的人加入我们的团队,参与我们的项目,一起推动这个事业向前发展。

  录音整理: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