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对世界有众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贡献的伟大民族,——但是,那是过去!现在,我们仅仅是一个善于“学习”和不善于创造的民族。——现在又有一件事证实上述观点-就是清华办了创新培训班!-如果创新能够培训还叫创新么?这个班或许大家不白上——可以颁发清华大学的创新证书-但是它能培训出创造精神么?!
创新是学术的灵魂和第一规范。因为学术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革命活动。现在有些反对学术创新的人拼命把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对立起来,但是,创造发明发现突破实为科学的第一规范和首要使命,宽容则是学术民主的基本保证。所谓卫道士精神只不过是宗教裁判所精神,它决不是科学精神!
事实上,我们的学术界最缺乏的不是规范,而是学术的第一精神——创造精神!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如下这些事实。国内的学术期刊名义上虽然多数主张创新,但是,编辑们拿到稿件后首先考虑的却是是否符合该领域的主流观点。创新呢?即使说不能完全没有,那么在主流观念允许的范围内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变通就可以了!如果创新的内容占了大部分——更不用说完全创新了,那么即使有编辑愿意发表,也要经过编辑部内反反复复的研究讨论,而最后结果很可能是不了了之。不信吗?那么我问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如果他们诞生在今天的中国,交到你的手里,你敢发表或出版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与一些期刊编辑和出版社社长总编们讨论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说,发表这样的文章有“学术风险”。我不知道什么是学术风险,我只知道如果一篇文章挑起了一场学术论战或引起了广泛的学术争鸣甚或是广泛的学术批评,那么必然会给发表这篇论文的学术期刊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道这样的学术风险比政治风险、商业风险还可怕吗?!恐怕我们缺乏的正是学术上的冒险精神吧!
在学界,有一位权威学者曾经说什么“谁反对相对论谁就是伪科学!”好一副卫道士嘴脸!
那么我们就让他先看一看相对论当时是怎么发表的吧:当小公务员爱因斯坦把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拿到德国《物理》期刊编辑部的时候,那篇文章的责任编辑自己对这篇论文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但是,他认为虽然自己完全否定这篇文章的观点,然而这篇论文却可以给以读者多方面的启发,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在最新一期《物理》上发表了这篇论文——这就是西方的学术民主精神和学术宽容精神!相对论第一篇论文虽然发表了,却也立刻引来了潮水般的抨击和批评,这其中还包括100位欧美知名科学家的联名反对公开信。甚至时至今日,相对论在西方仍然是有史以来遭到唾骂最多的、争论最多的领域。而当时的爱因斯坦也不是职业科学家,他只是个小小的公务员——初等专利三级审查员。“谁反对相对论谁就是伪科学!”照这位学者的逻辑,如果他诞生在相对论发表时的西方,他必定是维护牛顿力学世界观而不遗余力的围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学者之一。他这种论调与“两个凡是”又是多么的相似!
当然,只有英雄才能识英雄,有智慧和成就才会有更大的宽容!反之,有大的宽容,才会有更大的成就!我们中国古人认为道德和智慧是完美统一的、不二的,原因就在这里。没有伟大的普朗克,相对论和爱因斯坦被西方主流学术界认同的机会就会小得多。即使如此,相对论仍然是西方科学史上遭受攻击最多的理论,甚至至今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与国内把科学当作宗教崇拜和把相对论当作不可讨论的圣经的状况形成了多么显明的对照!
我国的学术界为何会抵制创新精神?我认为这与我们对所谓科学一词的理解有直接关系。SCIENCE在西方仅仅是记录下来的较为正确的已知知识体系的意思,也就是说,比起完全错误的知识或更多错误的知识,SCIENCE是较为正确的;比起更大范围的未知知识,SCIENCE是有限的已知知识。所以,爱因斯坦说,“全部科学不过是日常思想的精练而已”。这种认识与我们对科学一词的卫道士般的理解有着严峻的区别。日本人在翻译SCIENCE时比附中国古代分科举学、分科举试的制度造设了“科学”这一汉字词语,该词的字面就留有浓厚的皇权学术、经院学术的习气。经院学术崇尚的是考据传统,SCIENCE高扬的却是首创精神。那么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首创精神呢?这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屡次中断和历史性的重建而被迫孕育出的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创造精神。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史上得天独厚的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同一片土地上绵延发展下来的悠久文明。西方文明的传播发展历程却与我们迥然不同:英国的不列颠语言文字最初是德国的日耳曼语言文字的地方形式,德国的语言文字最初又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罗马帝国拉丁语文的地方形式,而拉丁语文又是希腊的语文的地方形式,希腊语文最初则是闪米特语文的地方形式,闪米特语文起先不过是古埃及语文的地方形式,古埃及语文最初是苏美尔语文的地方形式。在从西亚北非到东南欧再到西北部欧洲的“西方文明”传播过程中,其主要方式也不同于中华文明向四围的和平播撒,而主要是以异族占领、宗教渗透、军事争夺等斗争形式进行。这些传播方式缺少应有的继承,而主要是新文明对旧文明的毁灭性覆盖。——这就是西方SCIENCE首创精神的历史性孕育过程。这种方式虽然缺乏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承继,但是,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强大动力,这种尊崇首创的精神应该尽早引进到我们这个国度里来,尤其应该尽快引入普及到我们的科学事业和学术事业中来——因为从根本上说,创新精神就是科学精神本身!科学在西方的观念中不过是“较为正确的已知知识体系”,从而根本不同于不可更改的宗教教义——对于这一根本观念的理解,中国确实需要一次真正的科学启蒙运动!
创新精神不仅是科学精神和学术的第一规范,而且也是杜绝学术腐败的真正灵丹妙药。因为,一位学者如果真的充满了创造力,他就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非创造性劳动。他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观点还来不及完成呢,他哪里有时间重复别人的劳动,更不用说抄袭那样最简单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了。而读者、受众如果崇尚创造精神,也会对学习式模仿性成果不屑一顾,也就不会再有人为抄袭者辩护和寄予同情。这样,全社会就会形成一个崇尚创新的学术环境。抄袭类的学术腐败现象自然没有了生存空间。
弘扬创新精神对学风建设也会有很大的裨益。学风建设实际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治学领域和学术批评领域。在治学领域,有些人是非常反感创新精神的。例如,某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弘扬创新精神,结果文科掌权的先生们硬是将会议名称改为“文科科研和理科创新会议”。如果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生存在这样一个学府里,他得经受多么大的阻力和压力!可见我们的创新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的匮乏,又是多么的不受某些人的欢迎。而反对创新的更大阻力还在学术批评领域,学术批评领域反对创新之风是尤其严重的。许多人自己不具有创新能力或已经失去了创新能力,于是他们堕落为学术界的所谓卫道士。这些人自己无创造性思想,于是连篇累牍地发表所谓学术批评。但是,他们批评的往往不是治学中的不正之风,而是说某学术领域有所谓的常识,而某某创新的成果不符合这些所谓常识。什么是常识?按照常识,我们地球上的人都是站在一个平面上,而事实却是如果说我们中国人都头上脚下站着,则美国人正好处在倒悬状态。这种以所谓常识压制创新精神的所谓学术批评文章就是最典型的学术批评领域的不正之风。
由于学术界整体缺少创造精神,已经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标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许多博士、硕士和本科生都不知道如何创新或不敢创新、不习惯于创新。不仅如此,他们还往往跟随自己的师长和某领域的权威人士对富有创新精神的见解群起而攻之。几近成为腐朽势力的接班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必须让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学习过程当中就得到发挥。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应该还停留在“你记住了什么?”或“你理解了吗?”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转变为“你对此说有何不同意见?”或“对这个问题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这样才能从落后的教育过程当中挽救一大批青年人才,避免使他们成为学术保守势力的后备军。
因此,谈到学术规范,应该规范的不是学术活动本身——那样只会窒息学术研究,应该得到规范的是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中国的学术期刊从国外引进的匿名审稿制度很好,因为匿名审稿制度的精髓是看稿件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如果有就必须发表。如果没有,那么你再有资格,资历再深,其文章也应该得不到发表。而我们现在的某些匿名审稿完全成了猜测作者身份的游戏。在这种状态下,象发表相对论时的爱因斯坦身份一样的小人物如何还敢奢望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如果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因为作者是小人物、不是职业学者这样一些因素而不能及时发表、不能及时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社会的进步必将得到推迟!关于学术批评的规范,我认为首先要看作者是否还是活跃在学术研究探索第一线的人,如果不是,就应该慎重发表他的学术批评文章。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已经不在学术第一线搞研究,必然成为学术上的保守主义者。
在当代,我们的民族缺乏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只善于“学习”和追随上。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不敢让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担任学术领头人,而是一定要找个喝足洋墨水的人来对国外成果进行译介。哪怕是国外已经淘汰多年的成果我们仍要学习。从而使大批只会译介性学习的人占有了学术重要岗位。而这些人申请到的各种基金也只能是继续完成译介而已。译介在中国许多领域依然落后的今天固然较为重要,但是对译介的重视决不应该超过对创造精神的重视。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引领中国的学术事业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而译介和学习最多只能使我们跟随别人跟得近一点罢了。创新在学术活动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以及学术批评都必须首先尊重创造精神!尤其是必须尊重首创精神!
当然了-有人必定会说:清华也算不错了-这毕竟是国内较早开办的创新培训,也算是在学习方面的创新了!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仅靠学习是不可能超越别人的,要使国家得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真正的中华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包括把中华传统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革命性创新活动——恢复中华科学的主体地位!依靠全体人民创造精神的解放!
清华创新培训班能否培训出创造精神辩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