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官方不断有关于“民工荒”的报道,多数观点认为“民工荒”带来的是负面效应,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我个人认为,这一波“民工荒”的到来,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是农民工兄弟地位的提高,它不但有助于解决城乡收入分配的贫富悬殊,而且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众所周知,我国自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农业反哺工业,解放前就早已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所有,而自身的地位却是非常的低下,长时间处于一种非常贫困的境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才有所改观。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思路,同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在 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所造成的农民地位低下的事实不可能因为几条政策的发布实行就完全改变了,农民仍然是我国各阶层中地位最底下的阶层,这一事实仍然并且会长期存在,而“农民工”这一词语的出现本身就含有对农民兄弟歧视的意味在里面。这些农民兄弟在城市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实际上是他们真实身份的一个写照,而靠农民工的辛勤劳动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实际上是对农民工卑下地位的一种官方认可。我们许多人也默许了依靠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正当性,并将外贸出口的大幅增加美其名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殊不知,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农民工为代价而实现的。珠三角的许多外商实际上也是依靠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来实现他们的个人抱负的,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实际上始终处于一种被剥削的境地:经济越是发展,农民这一阶层与别的阶层的收入差距就越是会被拉大。
现在,终于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而“民工荒”的出现实际上并不是农民工人数的绝对减少而导致的劳动力供给减少,更多的是由于农民工所获得的工资报酬过低导致的供给数量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工荒”对农民地位的提高是一件好事,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一件好事,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一件好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不再是我们的首选,我们应该优化产业结构。
既然“民工荒”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不如就大声欢呼:“让‘民工荒’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