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总给力中国社会改革 后三十年改革路径凸现


 

2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对社会改革作出部署。胡锦涛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面对后三十年的改革路径,各方讨论颇多,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始之年,作为政情观察重要窗口的省部级干部研讨班学习主题格外引人注目,这次主题聚焦社会管理和创新,不但是执政党对加速社会建设的明确号令,更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向经济社会改革并重的新起点,值得深度关注。

此前,温家宝到国家信访局直面上访群众,开历史先河;2个多月前,习近平专门到重庆调研,肯定重庆经验,以社会改革为鲜明特色的重庆模式引起海内外关注,马凯在求是杂志发表《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是系统提出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呼应民生难题、强调基层治理,完善利益表达诉求。高层对社会改革议题的一系列预热和调研已经勾勒出2011年乃至未来十年的改革关键词——社会改革。

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方向和路径颇令人关注,一场金融危机加深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新认识,社会改革不再单纯是执政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历史回应,更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应有之义,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学问开始成为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启蒙的重要一课,影响所及,新华社发出了收入差距逼近社会零容忍的底线,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不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更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在金融危机的倒逼之下,中国社会改革的内外环境事实上已经成熟。

而肇始于三年前的重庆社会改革,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有效性和紧迫性,虽然撕开了血淋淋的严峻现实,但是却极大的赢得执政公信。

相比各方命名的空前热情,其实命名为“重庆现象”或许更为贴切,本质上就是直面民生困境的社会治理改革,但是鉴于问题的难度,靠单纯解决局部社会问题已经效果不彰,必然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治理改革,但是社会改革和社会政策的创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所以重庆开始借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全方位破解社会改革难题,包括应对城市化、工业化问题的全面户籍改革、既可以提供更多合格劳动力,又可以减少农民,应对农业税取消后的公共服务短缺问题——通过结穷亲、大下放等“三项活动”、“三项制度”,让公职人员化解民怨、提供贴心公共服务;农村养老保险提前四年全覆盖;破解安居的3000万公租房计划、破解公共安全的交巡警制度;唱红等四项活动重塑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有不少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令高层影响深刻,不但破解了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而且其巩固基层政权、改善民生的做法极大的赢得民心,凸现社会改革的有效性和紧迫性,但是总体而言,都涵盖在胡总确立的8点社会改革意见之内,这些改革之所以引人关注,其实在于重庆以省级行政区的规模和力度,以现代经济的管理方式初步推动了本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福利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房价上的治理困境可谓是社会改革滞后的重要问题,最终在蜗居、蚁族的社会情绪推动下,在去年开始转向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可谓是各地向社会改革转型的一个缩影。但是更多的社会改革政策还是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此次中央定调社会改革,对于新十年的中国改革,无疑是一次明确的宣示。

而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产业大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加速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解决就业,通过城乡统筹破解户籍制度制约等公共服务不均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是历史赐予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