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抢人”新闻制造农民工“吃香”假象


莫让“抢人”新闻制造农民工“吃香”假象

农历新年过后,又是新一轮的农民工离乡打工潮来临。与往年不同的是,春节前,东南、华南等许多传统的用工大省就已经出现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台了更多的措施“截留”农民工——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听到中国制造产业西进的足音。(14日每日经济新闻) 

春节过后,伴随着新一轮民工返城潮,“民工荒”再次引爆舆论,有关招工难、高薪招工甚至“截留”民工的新闻充斥各大媒体和网络,俨然一幅农民工供不应求、越来越“吃香”的景象,更有人据此预言农民工已经进入“我的待遇我做主”时代。然而,现实的情形果真如此吗?得打一个不小的问号。
“民工荒”难题几乎年年开春都会碰到,主要是因为农民工流动性大,返乡过年的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用工关系缺少连续性和稳定性所致,节后用人单位集中招聘,民众蜂拥应聘,难免会出现暂时的供求“脱节”,这本身是很正常的现象。虽然因为富士康等巨头迁至内地造成东西部用人需求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也确有一些单位为争抢个别特殊岗位技术人才或者熟练工人许以较高薪水、福利的,但总体上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
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情形是,每年“用工荒”大潮过后,劳动力市场很快就会归于平静,工人工资福利水平也没有媒体当初报道的那样得到明显提高,更有一些企业公开表示不涨薪也不愁招不到人。近年来各地大开发热度不减,由拆迁、征地而导致的失地农民不断增多,需要外出打工谋生的农民工队伍日益庞大,因而,真实的民工荒并不存在。
农民工“受宠”之喜与企业“抢人”之忧,一旦被舆论放大,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不能低估,比如会误导少数农民工对薪酬抱不切实际的预期,进而错过应聘的最佳机会;也可能遮蔽用工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给政府决策及职能部门的监督工作输送农民工受到善待的错觉信号,等等。事实上,超时加班等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依旧时有可见,年终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仍然大有人在,个别地方甚至发生了因讨薪而受辱被打等恶性事件。如果真遇上大面积的民工荒,少数企业还能如此把工人不当一回事么?
因此,笔者觉得,面对年复一年初春出现的“民工荒”,还是多些冷静围观,客观看待,少一点过度炒作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