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到阿里巴巴和腾讯(再聊聊阿里巴巴与广东电子商务)后,有人问起我为什么不看好阿里巴巴,这恐怕有点误解,我并没有说阿里巴巴的不是。这次不如讲讲阿里巴巴的是和腾讯的不是。
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创业园,该领导很有想法,每月搞一次新商业模型评析论坛,吸引了不少校外行业人士参加。有回风闻腾讯商务拓展部的领导参与活动,我跑去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腾讯QQ的用户增长事实上依赖于中国整体上网人口的增长,现在腾讯有4亿活跃用户,基本等于中国上网人口。即使刨去竞争性产品的问题不说,它迟早会面临饱和点,腾讯对这个未来有怎样的布局?另外,面对诸如移动互联网等破坏性的市场,在中国往往会收到运营商的钳制,请问腾讯在这方面有没有应对的措施?
2. 腾讯在扩张上相对保守,并购除了早年的foxmail外,近年来少有案例。今年通过俄罗斯DST收购ICQ,越南的游戏等等,请问腾讯是基于什么考虑?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ICQ未必是西方人更喜欢的沟通方式,例如西方人更喜欢用email沟通,后来衍生到newsgroup,以及facebook,基本上属于一对一的联系;而中国人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开始就习惯于在论坛里吵架,QQ群开通后在群里吵架。腾讯空有即时通讯的丰富的运营经验,但却未必有西方社会人际沟通的深刻理解。在此种背景下,通过DST收购ICQ进行国际化,基于什么考虑呢?
3. 腾讯到目前来讲仍然是个封闭的系统,但最近在财付通推出了开放平台,不知道能否理解为是另一个尝试性的动作?
可惜该领导似乎进入互联网行业不久,感觉对腾讯的历史也不是太了解。虽然ppt开篇就是“CEO的战略思维”,却对我所有的问题均以“只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什么都不是问题”复之,说了等于没说——CEO的脑子那么简单才怪。
隔了个把月,号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腾讯直接扇了自己一耳光。3Q大战中的腾讯仗势欺人,激发了用户的强烈反弹,直接反应是股价大跌。腾讯这以后大概也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这十余年"狗日"的腾讯的成长历程,实在树敌太多,3Q大战大概只是个导火索。随后12月初马化腾宣布"腾讯公司将步入为期半年战略转型筹备期,转型原则是开放和分享,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包括意见领袖,包括很多人的建议忠告和批评"。
这并非短期仓促之决定。早在这之前,腾讯财付通就开始了开放平台的尝试。我查了一下,到目前财付通支持的第三方应用数量156个,都是有名有姓的主,显见其对开放的谨慎态度。另外为履行开放承诺,QQ校友改名腾讯朋友,还有QQ空间也开始支持第三方应用——浸淫中国互联网多年的腾讯高层自然不会忽略近年来“开放”的潮流。
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让我们来对比中国互联网的另一大巨鳄,阿里巴巴。近年来我的观察发现,反倒是阿里巴巴,极具创新精神。创新可以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两个门类。不难发现,技术创新几乎都来自擅长逻辑思维的洋人之手,市面上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于西方。相比之下,以整体论为思维范式的中国人更擅长于“与人斗”这些社会问题,所以我的精力一直放在中国本土的商业创新模式上。
阿里巴巴的创新能力
淘宝最早的推广,由于受易趣与若干大网站签订了排他协议所钳制,迫不得已从无数中小论坛等网站寻求思路,不曾想暗合了“长尾”而大获成功,这给马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2007年淘宝推出了“阿里妈妈”,将中小论坛的广告位与淘宝中小买家的广告需求对接。2009年,进一步推出“淘客”,中小论坛的站长不仅可以通过广告位赚钱,还可以通过推荐产品而获得佣金。从这两个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线索:“开放”力度越来越大。那时候已经是“开放”思潮涌动,facebook,国内的51.com均吃了螃蟹,而盛大推行的“18”,“20”计划事实上是在公司管理体制、商业模式上开放接口的新尝试。接下来的事情则是顺理成章了:2010年,淘宝开放平台(TOP)推出。中小论坛可以使用代码访问淘宝的数据。不难想象淘宝变身为一个开放的进销存数据平台。卖家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将网店设置在任意的网站/论坛上,只要网站能与淘宝交换数据。而买家也并非一定要进入淘宝才能进行网购,而只需要在他自己常逛的网站上,如带相关主题的论坛,或是SNS中的第三方应用,即可下单完成购买行为——想象一下,这是怎样方便和理所当然。由此淘宝通过开放数据接口,牢牢将若干中小网站捆绑在了一起,为其分店做嫁衣。而对于淘宝自身,开放接口也起到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其影响力的确不可小觑。支付宝从无到有,至今占有中国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也与其极具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其第三方担保付款政策。该idea虽非首创,却的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市场的低信任度问题,太适合中国市场需要了。你看,从一个公司营销的思路不难大致临摹该公司的创新基因。我们已经走过互联网十年,接下来会是电子商务十年,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小觑阿里系的任何动作。
腾讯呢?可以想见其会越来越开放,最近腾讯宣布拿出50亿投入开放战略。今日(2011年2月16日)腾讯公司宣布将正式开放QQ团购平台,这也是继QQ空间、财付通、微博之后的腾讯又一重量级开放产品,这不同于不收钱的即时通讯,而是真金白银直接带来现金流收入的东西。应该说很好地回答了若干我之前所问的问题,十分看好,评级狠狠买入。
2008年我也谈过腾讯对于飞信进攻的应对问题( 飞信来势汹汹,小企鹅胜算几何?,里面6条这几年腾讯完成了5条,关于品牌中性化的问题,我认为做得还远远不够)。可惜飞信由于体制原因,实在不怎么争气。微软就更郁闷了*。我现在开始担心一个问题,同样的理论,同样被破坏的忧虑,会不会应验在腾讯这个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公司身上呢?克里斯坦森有言,资源、程序、价值观——制约应对破坏性创新的三要素在腾讯身上均有反映。作为深度扎根中国互联网的腾讯公司,在互联网界已经搭建起了规模相当庞大的价值网络,当中资源的输送是基于腾讯目前的价值体系。以工程师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其实相当保守——从这十年我们不断看到的是一个“我的复制可以成功”的腾讯——这恐怕不是一夜之间能够改变的。我尚未看到腾讯为了支持开放战略而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报道。更重要的是,从保守到开放,需要大股东、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将原来1.0的认知扭转成2.0版本。这个,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很成功的案例。这也是为什么google取代微软成为王者没多少年,facebook有机会超越google,而twitter尚且黄雀在后。
(*注:在破坏性创新的视角下,微软简直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自从鲍尔默上台后的股价就没怎么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