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的难点与突破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在进行二次创业时,不少企业到高校聘请老师到企业开设培训课程,同时也选派部分人员到学校进修,这些举动都反映了企业提高人员素质的强烈愿望。但提高素质不仅仅是上课、接受培训,很多接受过培训的人仍然无法胜任现有的工作,原因在于观念没有转变,培训过后回到企业,仍然按照老思路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成员的素质,必须转变原来的观念,提高工作的自主性、创造性,同时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对有创造性、有开拓精神的人进行奖励并委以重任,这样才会逐渐在企业内部形成新的工作氛围。
历史上,二次创业的典范——同时也是商业之神——范蠡。范蠡字号陶朱公,原乃楚国宛邑人,先辅佐越王勾践当上了霸主后,立马急流勇退,乘舟到达齐国,决定二次创业。在齐国,范蠡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和儿子一起开荒种地,种植谷物,并引海水煮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就致产数十万,成为当地巨富。
可以说,范蠡在政治功绩上和张良确实有相似之处。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假装自己有病,隐居起来,全身而退。范蠡与其他隐士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于全身而退,而是离开了君主后,开始了二次创业,而且屡创佳绩,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的辉煌。
范蠡评价自己说:“居官则治天下,经商则治千金。”这句话听来很自信,但是他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劳动致富的,这个人难道不值得研究吗?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认为——范蠡的二次创业的精神应该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界人士去研究和借鉴。实际上,范蠡的老家南阳,归宿地山东都以他为自豪,都在打造有关范蠡的活动。比如建范蠡纪念园,召开了大型的范蠡研究会,并与经贸联系在一起。
有人这么评价四川的企业:厚度不足,积淀不够,出川以后基本上都倒下了。事实如此,相比起广东、福建等地,长久以来能够走出四川的当地企业,少之又少。其实,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身上。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在200到500人,年营业额介于3000万到5000万之间。通过新闻资料,还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看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公司,在谋划下一步发展的时候倒下了。它们坚持过了艰苦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却在二次创业的时候倒下了。
谭小芳老师(预定谭老师《二次创业》培训课程,请联系13733187876)在咨询、培训、调研的过程中,看到很多中小企业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已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企业正苦于如何做大、做强的嬗变期;但与此同时,却又不尽人意地出现了发展缓慢、企业销售收入连续数年维持在一个量级上、甚至已经有了下滑的趋势乃至事实。很多企业界不明就里,其实原因也许很简单——行业市场早已从原始的生产型时代过渡到市场型、营销型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型企业、外销型、广告型、依靠某一个或几个产品发展起来的企业的再跨越,即二次创业问题。
二次创业是对过去的一次否定,否定自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更何况是导致企业过去取得成功的因素。所以,实施二次创业的难点在于:怎样将过去曾经促成企业成功的因素抛弃掉,并建立起一个新的管理秩序。也就是说难点在于新旧机制转换过程之中。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就需要做好二次创业的准备了。时至今日,二次创业这一话题围绕着李开复博士正热烈展开,关于这一话题,企业培训讲师谭小芳已有多篇文章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围绕范蠡的一些感想,谭小芳老师发掘出几个启发,与众位分享:
1、对国人创业精神的激发。
关于创业的话题,我们总要谈到温州人——在温州是老板多,创业者多;在青岛呢,打工仔多,连张瑞敏也是一个高级打工者,因为海尔不是他的,他只是海尔的职业经理人。在温州,因为老板多,10万家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夫妻俩操心,整个温州就有20万人操心。即有20万人一天干十多个小时,在青岛,因为老板少,操心的人就少,整个青岛经济主要靠张瑞敏、周厚建等少数人操心。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温州经济称为“有更多人操心的经济”。把青岛经济称为“只有较少人操心的经济”。
两种经济模式的最终结果是,温州的富人多,青岛的穷人多。在温州,有近2000亿民间存款,有1000多亿现金,再把各家各户的厂房和楼房加起来,整个温州的民间财富不会少于一万亿。而青岛因为打工仔多,大家都是工资劳动者,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比起温州来自然会少得多。在温州,包括机场在内的许多基础设施都有民间投资,有些基础设施甚至主要靠民间投资。而在青岛,大量的海滨别墅闲置。据说这些别墅的买者主要是外地人。
所以,全国各个地区的人们,如果想自己的生活变的很富裕,就要有创业的精神,最近,我听说杭州吧——为鼓励网络开店,每月资助网络店主200元的经费,虽然不多,但是我觉得政府的支持还是来得鼓舞人心。
2、鼓励企业生出新花招。
我们举一个例子吧。就说徐静蕾。她做电影,走出了编、导、演的路子;做博客,做着做着,做出了新路子,在博客上延伸做了电子杂志。电子杂志“开啦”,又细分出“开啦街拍”、“开啦职场”,而且每个细分出的项目都切合实际,能赢得受众,也可以说赢得了市场的平台。
我们可以来一个设想:现在国内外的这些著名的企业家,如果他们的企业倒闭,如果他们身无分文,让他们重新创业,又不允许动用原来的一切关系的资源,包括个人的影响力和公司品牌的影响力,从零开始。我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照样会看到很多创业的出路。
这虽然只是一个假想,但是我们每一位在某一阶段成功的企业家,不是都要有二次创业的精神吗?不是都要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劲头吗?不是都要面对新生代的挑战而毫无惧色吗?创业需要的是激情、突破和日新月异,管理提升需要的则是有序、渐进和持续改善,对二次创业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在看了上面的内容后,我们在激情之余,还要有理性的准备和思路。
我接触过的很多中国企业家,他们对“创业”的理解似乎显得有些狭隘,认为创办一个新的企业才是创业。但事实上,创业的范围很广泛,一个老企业研制出一种新产品,开发出一个新市场,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创业”的核心其实就是创新。
我们看到,这些出局的企业并不全都是“涉世未深”的小企业,其中还有一些甚至是有名气的大企业。为什么它们也会在竞争中倒下?我想狭隘的创业观导致它们忽略创新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大企业仰仗自己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缺乏创业初期的那种紧迫感,也缺乏小企业特有的对于创新的敏锐感知。其实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再大的企业也需要“二次创业”,甚至“三次创业”、“四次创业”。
比如肯德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连锁店了,靠贩卖加盟费和管理流程就能让它每年的营业额很可观。可是肯德基还是在不断“创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因为它深知,自己的竞争对手麦当劳、汉堡王等都非常强势。在中国,我甚至在肯德基品尝到了完全不同于西式快餐的中式皮蛋粥、老北京鸡肉卷。我想这些都是肯德基在面对中国这个市场的时候,所进行的全新“创业”。
总之,我们要明白:二次创业是什么精神?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是敢于创新的自我否定的精神;是完满人生的追求;是挑战极限的夙愿。所以,笔者在这里对李开复博士的二次创业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