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能否解决春运“一票难求”问题?
文/毛启盈
今天,工信部消息,2011年春节期间,全国各类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260亿条,比去年春节增长13%,其中除夕和初一两天的短信发送量达到156亿条,比去年同期增长20%;参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互动短信超过千万条。我认为,短信是用来传递信息,不是拜年的,因此觉得有炒作误导的嫌疑,而微博在春节前后的表现,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短信。
今年春运,没有因为铁道部的电话售票,网络售票,实名制票制,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不过,倒是出现了一种新气象,一位搜狐微博名叫“离家7年”的辽宁女孩引起轩然大波:她将50张火车票免费送给了素不相识的网友,将探望亲友的机会让给了他人,引起了媒体的热议和博友的巨大争议。
这位北漂的女孩,是不是在利用微博炒作,暂且不论,鲁迅说:“我向来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中国人的。”所以,我认为即便是炒作,微博的媒体力量,对“铁老大”神经也是一种刺激,让人们在异乡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彰显了微博作为媒体性在中国的社会价值。
其一,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我切身体会到微博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来京8年,8个春节,除了乘坐飞机外,没有一次通过排队买到火车票。不是出示记者证特权,便是找“黄牛党”,高于数倍价格购买到一张宝贵的火车票。1月27日回西安,1月22日凌晨5时便到西客站排队,9:00点钟发票,半个小时不到竟然连卧铺带硬座全无,据说有人排第一也未能买到座位。在等待的4个小时中,我发现排队的人都在利用微博。项立刚老师在微博上看到我在排队,当即给我发了消息,帮我找到两张火车票。在春运期间,很多火车站的售票处多了几个玩微博的工作人员,网民可以通过微博与“铁老大”对话,让人们在数九寒天少站几个小时,也值得称颂。平时,我们媒体同行每天泡在微博上,守株待兔,通过私信交换线索,一篇篇有价值的新闻和博客就这样出炉了。
其二,站在全球媒体发展大环境中,微博更适合在中国成长。Witter模式被全球盛赞,但是,其社区交流意义大于媒体,主要是因为国外信息过于透明,媒体比较开放,信息传递作用并不大。而在国内,信息渠道极其闭塞,媒体监管过于严厉,传统媒体可信度几乎接近零。在这种背景下,快捷、简单、病毒式传播的微博,在舆论监督、关注民生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所以,微博在中国已不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一个社区交流工具,而是一个超级媒体。
其三,微博在中国大有取代博客和短信的趋势。尽管工信部公布春节期间全国短信量260亿条,北京、上海运营商在春节期间声称,仅除夕拜年短信量超过50亿条。但是,短信内容的趋同性、滞后性以及垃圾短信较多,删除繁琐,并且资费较高,已让很多网民厌恶。从2011年春节看,很多网友选择了利用微博私信拜年,春晚给力语录“微博是公开的短信”,从某种程度说说,微博便宜、互动性强等优势已体现出来。随着门户微博力量的日益壮大,节日短信逐渐被微博取代,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微博声势浩大,但是仍然在成长阶段,几大门户微博都处于测试阶段,存在问题还较多:第一,虚假消息不断,譬如,传金庸逝世;第二,企业过度广告投放,让微博内容遭到非议;第三,智能手机普及缓慢,手机上网资费较高,这些门槛导致流失很多低端用户;第四,运营商模式趋同化。
目前,中国四大门户网站微博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新浪微博定位于名人高端,搜狐微博定位于民生娱乐。腾讯微博嫁接于QQ用户,定位仍然不清晰。从一年来的成长看,新浪名人计划渐行渐远,腾讯广告投放力度较大,甚至在频道推荐上取代博客,但是,由于低端用户较大,并没有形成气候。相比之下,搜狐微博因为有明星张朝阳“带队”,加上塑造平民化形象,媒体思维(譬如,微博每日排行榜等),已初步形成媒体氛围。
最后,我要说“送票女孩”尽管只能解决50人的回家问题,不能解决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但是,利用微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行为值得赞扬。而类似“送票女孩”的微博案例和“宜黄事件”、“微博打拐”有着同等的意义,让普通人切实感受微博不是名人的奢侈品,更不是Witter所传达出媒体人的专利,而是解决普通人遇到的难题。搜狐微博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值得门户微博学习。不过,这绝对不能成为一种为了品牌的一次炒作,而是变成一种便民方式,这样,微博得力量才会在3G时代真正爆发。2012年春运,我们当然希望这个女孩继续微博送车票,但是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微博消灭“黄牛党”,取代火车票热线。通过微博,火车站能够让每一个渴望回家的人都能买到回乡的火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