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门连着历史,一面窗向着未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的口号。

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什么是城市的生活?不是几近瘫痪的城市交通,也不是拥挤不堪的地铁里城市白领那疲惫的脸孔,更不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

去世博三次,每次感受都有不同,人一如既往得多,很多场馆都有360度环绕视频可看,但影像都已模糊,惟独对那一幢幢建筑体现得人文和创新,久久不忘……

一直很喜欢德国这个国家,无论是其发达的工业,还是足球场上的团队精神,无不透露出德国人骨子里的低调和严谨,而这一次德国人让人大吃一惊,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同样不凡。整个德国馆是开放式的,它没有被设想成是一幢建筑,而是一个亲和的没有内外空间界限的雕塑。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和窗,这里没有里面和外面的概念,也就没有“进”和“出”的概念,原始的构思就是几个似乎不相干的立方体,却体现着和谐之美,我在想几何体是不是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数学逻辑,而通过这种组合便成为一个创新的雕塑体,“从科学到诗意”,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人的创作初衷还是我的异想天开。

还有那最后5分钟“动力之源”,600名参观者走进圆锥体,齐声呼喊,这个重达1吨多的球就会向声音的那方摆去,抛去科技力不讲,给我们的启示是步调一致、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德国人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红色的澳大利亚馆,连绵不绝的波浪围成一体,它生动地演绎了澳大利亚的海岸线,叙说了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度。澳大利亚馆的设计体现着生态和环保,红色展馆幕墙所用的“特候钢”是来自本国的红色天然铁矿石,红色地砖原料也产自红土地带,一共有十多个集装箱漂洋过海运来上海。更令人称奇的是澳大利亚馆包括幕墙板和钢结构在内的大量的建筑材料都可以回收利用,澳大利亚人通过建筑告诉人们的是他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理念。不过对于澳大利亚馆的内部的活动区,印象倒不是很深刻,一个环绕剧场循环播放着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我和老婆对于这种到处可见的模式只能一笑了之。

印象中传统的英国人是那种衣冠楚楚,戴着礼帽,西装革履,提着一只老式箱子,其实,今天的英国人并不是这样的。英国馆圆角立方体的设计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外部加上60000根有机玻璃材质的“触须”后,英国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深刻很多了。这个名为“创意之馆”的建筑体名副其实,每根“触须”顶端都装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当这些光源被组合后,英国馆就如同一个会发光的魔法盒子。而更令人称奇的是6万根有机玻璃杆的每一根里都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英国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比种子更单纯……我在想,这不再是“应有的”展馆,也不是巧妙的设计和装饰过的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展馆和展品已经不同寻常浑然一体了。

让人记忆深刻的场馆还有很多,譬如“梦想飞船”的沙特阿拉伯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芬兰馆,“竹子殿堂”的印度馆……遗憾的是三游世博,没有去中国馆,不过作为永久性的保留馆,离得不远以后再去。

上海当代的城市建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比一个建得高,精彩的不多,当我们要建筑“现代”,便膜拜“西方”甚至是抄袭照搬,搞得中国很多城市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仔细想想,世博场馆的建筑为什么如此精彩,因为它有历史感,又向未来打开,因为它既有本国厚重的文化,又有科技和创新力。

世博会即将结束,但希望对于城市建筑,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