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杂志:现在是新富豪的时代


  如果你正在寻找美国富豪集团举办社交聚会的日期,那么2007年6月21日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那天的聚会上,首次公开招股(IPO)的私募基金巨鳄黑石公司获得了美国自2002年以来最高的出价,抬升40亿美元后创造了当时市值310亿美元的公开招股公司。斯蒂芬·施瓦茨曼,作为这家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之一,带着所持价值约80亿美元的个人股份与6.77亿美元的现金离开了会场;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彼得·皮特森,将支票兑换了18.8亿美元的现金,然后选择退休了。

  让历史学家、阴谋论者与图书出版商高兴不已的一个巧合是,6月21日皮特森恰好也举办了一个聚会——纽约曼哈顿的四季酒店——当然,这个聚会是为了发布他女儿霍莉·皮特森的第一部小说《男保姆》,她在书中轻松地讽刺了纽约上东区的金融家与他们妻子的生活和爱情。这本畅销书正好符合时髦的“妈咪文学”风格 —— 《今日美国报》建议读者去海滩时带上这本书——但是作者告诉我,某种程度上她是靠自己的信念产生灵感创作了这本书,而她相信“在上东区到底有多少钱,人们其实无从知晓。”

  关于近年来的超级富豪如何改变了财富的含义,霍莉·皮特森和我聊过好几次。“现在纽约上东区有如此多的钱,”她说。“如果你看1987年上映的原版电影《华尔街》,你会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在自己人生三四十岁的男性每年就能挣两三百万美元,而这是令人厌恶的。但是随后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然后又迎来了全球化时代,而且也出现了年方三十的人,他们通过对冲基金与作为高盛投资公司合作伙伴的工作,每年挣到了2000万,3000万,4000万美元。而且有许多人能挣到这么多钱。我认为那些只挣了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人,肯定不会认为他们挣到了足够多的钱。”

  她描述了在曼哈顿的一次晚宴上她与一对夫妇的对话,作为例子:“他们的话是这样开始的,‘如果你想买下这家酒店里所有的东西,生活就开始变得非常昂贵。如果你想从沃伦·巴菲特旗下的NetJet公司租一架飞机’”——这家公司的服务是为那些不想完全买下飞机的人提供“部分的飞机所有权”——“‘而且如果你想拥有四套房子,同时你想管理这四套房子的话,那么你就要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了。’”

  他的妻子说了一句狠话,皮特森说,“她把身体转向我,开始说,‘你知道,2000万美元’”——在这里,她的意思是每年挣2000万美元——“‘在税后就只剩1000万了。’而同桌的每个人都在点头表示同意她的话。”

  正如过去的贵族阶层一样,如此巨额的财富已经在富豪与普通民众之间制造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由于富豪们呆在自己铁门紧闭的豪宅,专属的学校与私人飞机里,这条鸿沟变得越来越深。随着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购买了长达414英尺长的豪华私人游艇“章鱼号”,我们完全被如此的奢侈镇住了,这艘游艇上有两家直升飞机,一艘潜水艇和一个游泳池。

  不过虽然他们的挥霍无度看似很熟悉,甚至与前人有些相似,但是今天的富豪还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现象。小说家弗·斯科特·菲兹杰拉德(1925年写成《了不起的盖茨比》)时代的财富是已经成形的,他写道,事实就是他们“生来就富有”。他们知道财富是“他们从小就拥有而且用来享受的”。

  但今天大量的超级精英不是这样。“那些因为祖业而拥有财富的富豪们并不能获得所有的收益,”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告诉我。“这一次大量的财富到了创新者手里。处在富豪顶端的比尔·盖茨比贝德福德公爵拥有更多的精英领导才能。”甚至连深深忧虑收入增长不平等带来的社会与政治后果的经济学家伊曼纽尔·塞斯都同意,现在的富豪的典型特性是他们都是“创业致富的”而非“生来富有”。他发现,在1916年时,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从有偿的工作中只获得他们20%的收入;在2004年,这一比例已经翻了三番,达到了60%。

  比如,彼得·皮特森是希腊移民的儿子,他在17岁时到了美国,他一步一步往上走,直到在内布拉斯加州拥有了一家小餐馆;与他合作创立黑石集团的斯蒂芬· 施瓦茨曼则是一位费城小贩的儿子。而且他们并不是特例。2010年《福布斯》杂志美国富豪榜上排名前十位的富豪中,有四人是白手起家的,有两人(查尔斯· 科赫与戴维·科赫)将中型的家族石油生意扩大成10亿美元级别的工业集团,还有剩下的四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山姆·沃尔顿(沃尔玛的创始人)的继承人。类似的,美国以外的十大富豪中,有六人是白手起家的,剩下的四人则是精力旺盛地壮大他们的家族企业,而非仅仅靠祖业为生。今天也很少有富豪出身于那种赤贫的家庭,那样就完全隔绝了他们发家的机会——过硬的早期教育几乎是一个先决条件——但是他们大部分的财富一般都是拼命工作与智力的产物(也可以假定有一些运气在里面)。总的来说,他们都不是贵族,而是经济精英阶层,他们不仅拥有巨额的财富,而且他们创造了这些财富。——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