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可能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央行可能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是指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此项政策调整不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施行,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商业银行将向人民银行多缴存款准备金,相应收缩了其贷款总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类金融机构扩张风险资产。风险类商业银行按照“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不良存量”的思路,积极改善盈利性和风险性状况,经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精选优质客户、适当上浮贷款利率和建立快速审贷机制等手段提高经营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法律维权力度、设立专业处置部门、监控风险贷款户收支等渠道盘活不良贷款,制度的警示作用已初步显现。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部分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赢利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增强。

  新年伊始,在储备项目贷款需求释放及信贷“早投放早受益”观念推动下,人民币新增贷款出现井喷,中小银行放贷冲动强烈。央行可能下周公布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据路透社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测中国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可能达到1.2万亿元,较去年12月份4807亿元大幅攀升,但是低于去年同期1.39万亿元。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并未受到限制,1月份中小商业银行成为投放主力占比或高达七成。而自去年以来,不少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触碰监管红线。

  由于四大行新增贷款受到严控,中小商业银行成为投放贷款的主力,有机构人士预计中小商业银行占比70%左右。由于去年以来银行放贷大幅扩张,不少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触碰监管红线,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央行在农历新年后,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这也是央行今年宣布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后采取的实质性举措。

  央行春节后进行了今年首次加息,10日发行的10亿元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上升至2.6242%,高于3月期存款利率2.60%,但是远低于二级市场利率3.5048%。由于央票利率一二级市场倒挂短期内难以改观,回收流动性的压力可能使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为有效控制货币信贷,实施差别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必然选择。央行拟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公式为,银行上缴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与实际资本充足率之差,再乘上该行的稳健性调整参数。央行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意在抑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而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资本充足率相对不足及资产质量相对较弱的原因,经营受此措施影响较大。未来央行或采取下放权力给各地分支机构的具体措施,来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中小银行大多定位于中小企业,在发展就业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扶持中小银行的发展也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推手。在央行推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措施下,如果部分中小银行出现无款可贷的局面,可能会影响到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影响保就业和促增长。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好宏观调控的当前需求与我国金融业中长期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次央行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意在抑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而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资本充足率相对不足及资产质量相对较弱的原因,经营受此措施影响较大,或将出现无款可贷、无业可做的经营困局。央行此次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采用“一行一批”的方式,对于上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后无款可贷、无业可做的中小银行可适当放松限制,银行可向央行提交相关申请,经央行审核后给予批复。

  部分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贷款率较高、存贷款比例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比率和对流动负债依赖性比率明显超标、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恶化等问题,表明其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总体质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与其业务发展状况极不相符,人民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差别准备金率 部分中小银行或难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