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还钱”的民间常识已遭根本性破坏


韩浩月

 

湖北大冶市出了一对“信义叔侄”,去年12月30日,包工头王怡才在和叔叔给工人结工资的路上遇车祸双双身亡,为了让从不拖欠工钱的叔侄二人清清白白地走,王怡才家属在灵堂为前来拜祭的工人发工资,并在此后的12天里,结清了35名工人的35.474万元工钱。(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年春节,因哥哥孙水林在给农民工发工资的路上出车祸一家五口遇难,弟弟孙东林强忍悲痛,兑现了哥哥对农民工春节前拿到工资的承诺,“信义兄弟”的故事被多家媒体聚焦,并被湖北省话剧院改编为话剧。现在,“信义叔侄”家属所做的事,再次验证了“信义”在民间的力量,让人们感动的同时,也带来刺痛感。

 

“信义叔侄”继“信义兄弟”成新闻人物,着实拷问了社会的信义问题。单就工程建设行业而言,“信义”已经成为日趋罕见的词汇。媒体曾报道,去年12月海口市两打工者在向包工头讨要工钱时,包工头不但不给钱还口出狂言,“去劳动局告啊,没事的”。今年1月底,河北农民工刘德军“服毒讨薪”却依然遭拒,救治无效后去世。

 

非法用工和恶意欠薪等行为,为包工头这个职业抹了黑,正因如此,那些讲信义的包工头,才会成为被推崇的品质人物,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在行业乃至社会中的稀有性。对讲信义者的报道,能提升包工头的群体形象吗?

这显然只能是良好的愿望,杜绝行业潜规则,健全工人薪酬的发放机制,强化对工程转包的监督,用制度约束工程承包的各种猫腻,才能从整体上让包工头不再是负面词汇,或也能降低或避免“信义兄弟”、“信义叔侄”悲剧的发生。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曾在民间根深蒂固的常识,如今却有被抛弃的趋势,“信义精神”得不到继承,是这个常识遭到根本性破坏的原因所在。在一诺千金的传统信义还没完整过渡到一切以法律说话的阶段,出现讨债者与欠债者身份倒置的现象是必然的。

 

在“信义精神”泯灭、诚实和正直等品质也逐渐稀少时,“信义叔侄”和其他的守信者,一道用自身的遭遇书写了让人震撼的惊叹号。但是,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也希望每个守信者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如此,诚信社会才有望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