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与转轨并存
俄罗斯经济转轨后,一直未真正走出危机状态,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等综合性指标下降幅度很大,除1995、1996年外,其他3年降幅均为两位数。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5年统计,1993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为3 294.32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 340美元。1970~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5.6%,1980~1993年为-0.5%。
1994年俄罗斯GDP下降15%,工业产值下降20.9%,1994年时GDP和工业产值只相当于1990年的一半。
1995年工业产值下降2%,并出现了某些工业部门较大幅度增长的新情况, 如头9个月, 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值增长12%,黑色冶金业增长11%。另外财政状况有所好转,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卢布汇率趋稳,外贸额有较大幅度增长。
1996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第5个年头,按着政府的设想,俄罗斯经济经过几年的衰退后本应在这年回升。然而这一目标最终未能实现。据官方统计,1996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降幅超过1995年。工业总产值下降5%,农业总产值下降7%。但是,1996年俄罗斯有两项突出的成绩:一是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2%,卢布汇率基本稳定;二是对外贸易较大增长,进出口总额达13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顺差达415亿美元。
深重的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大幅度萎缩,对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也严重衰退。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现今的俄罗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靠储量丰富、开采量大的能源产品和发达的原材料工业来支持其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俄罗斯为了减慢经济下滑速度,通过投资优先等措施,重点保护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但还是力不从心。
从1991到1996年,石油产量从4.62亿吨下降到3.01亿吨,降幅达1/3,1996年煤炭产量为2.55亿吨,比上年减少870万吨。其他原材料的降幅也大体都在40%~50%。能源等产量的下降还导致了失业人数的增加,1996年俄罗斯完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已占经济自立人数的7%~8%。
投资不足是俄罗斯能源开采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资金短缺造成开采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地质勘探效率下降、钻井数量减少、生产井停产数量上升、新井设备安装迟缓。通过吸收外资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不仅可以弥补俄资金不足,还可通过向亚太地区和其他地区国家出口,获得硬通货。这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还可刺激生产,增加就业人数,从而为处于危机中的俄罗斯经济“供血”。
国内生产总值的连年下降,导致财政状况严峻。又由于实行过度紧缩财政政策,国家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债务越来越多。到1996年年底,拖欠工资47万亿卢布(约85亿美元),拖欠退休金15.7万亿卢布(约30亿美元),企业三角债高达700万亿卢布(约合300亿美元)。
继1994年的“黑色星期二”和1995年夏天的拖欠危机之后,1996年7月俄罗斯的最大银行之──特维尔通用银行又出现了停止向顾客支付现金的现象。真可谓金融市场危机此起彼伏。
由于资金短缺严重,国内投资严重不足,企业更是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虽然应为投资主体,但由于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使企业投资能力极度萎缩。1992~1994年期间,俄罗斯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下降了72%,1996年俄罗斯国家总投资又比上年减少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