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大投资与水利管理“承包经营 自收自支”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 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河 南从修红旗渠开始,农田水利一直是国 家的“重中之重”,各地投巨资修的水利工程不可胜数,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大型、中型灌区各类配套工程花费资金惊人。“人工天河”之类“世纪工程”屡见报道,像豫西陆浑水库灌区的西干渠,投资数亿元,效果如何呢?目前这么旱,渠却一直干着不通水。

水利设施“垄断承包经营、收费自收自支”的恶果:


水利设施“垄断承包经营、收费自收自支”的恶果:



水旱灾害频繁仍是心腹大患,特别是近年多次发生特大干旱,而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却往往掉链子,值得深思。
河 南、安 徽、山 东、河 北、山 西、陕 西、甘 肃、江 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出现点片死苗现象。另外,人、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大旱虽有天灾的原因,但也揭示了近三十年来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对比两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949~1978年,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78年的7.3亿亩,增加了5亿亩(增幅超过200%)。同时,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
在1978~2008年,农田灌溉面积从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只增加了1.37亿亩(增幅19%)。同期只建设各类水库800多座(主要用于发电)。
毫无疑问,最近30年来,我们在水利建设上疏忽大意了。 更致命的是,原来建好的灌溉系统和水库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失去管理而出现严重荒废,导致灌溉能力大大减弱,没能充分发挥其涝季蓄水、旱季供水的功能。农村的河流和水塘积满淤泥,河道变浅变窄变成死水沟,有的甚至完全干涸,便怀念以前清澈的可以饮用的河水、又深又宽还曾游泳过的河道和河塘。不禁要问,改革都三十来年了,可农村怎么出现了如此倒退?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河水由于经常由村集体组织清除淤泥,河水也经常得以通过抽水设备、灌溉系统从长江支流获取新鲜水,水质一直很好,也是村民饮水的来源。但自“分田单干”以后,由于村集体名存实亡,单户农民无力进行这类活动。水利部门将渠道管理交给被少数人“承包经营,自收自支”,导致各村河流、水塘积满淤泥。农村现状,更令人忧虑。 现在的大旱,也让我们客观认识到1960~1978年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重新认识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的“水利是农业根本”的正确性。
学术界已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那就是,1965~1978年为我国水利建设的高峰,这些水利设施是确保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粮食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而自1980年后水利建设被忽视,主要是因为被否定了(见中 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徐海亮,2000年,《“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其结果,就是导致80年代中期以后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成灾率不断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粮食产量也在达到高峰后开始走下坡路。
近年来 多次旱灾来临时,水库无水,不拿钱不放水,水利公益变成水利为私利。说明三十年来我们把前人留下的老本荒废了不少,也把老本快吃完了。
旱灾最终也会过去,但是,旱灾之后,我们还是该好好反省,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认真对待作为农业根本的水利建设。 虽然中央决定投入巨资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国家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加投入,如同修建铁路、机场、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因为它事关13亿人民的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公共巨额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是好事。但国家投资大修水利设施,某些部门却以收水费为由卡农民的问题,应当解决。打着“要致富,修公路”的口号,公路收费已有前车之鉴。据媒体报道说,去年广东省一收费站年收费649万元,还贷仅31万元,只占总收入的5%。河南省150多条干线公路收费站,仅有51条完成了征收任务,今年河南省的干线公路通行费收入还不够偿还贷款的利息。所以,不能再继续实行由少数人“承包经营,自收自支”政策,不能像公路所谓的“要致富,修公路”、“收费还贷”一样,收的费不够还银行利息,投资等于给少数人谋利益,收费者致富。投资大,收的费更多,收费队伍将迅速膨胀,国家、百姓难以受益。
河 南、安 徽、山 东、河 北、山 西、陕 西、甘 肃、江 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出现点片死苗现象。另外,人、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大旱虽有天灾的原因,但也揭示了近三十年来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对比两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949~1978年,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78年的7.3亿亩,增加了5亿亩(增幅超过200%)。同时,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
在1978~2008年,农田灌溉面积从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只增加了1.37亿亩(增幅19%)。同期只建设各类水库800多座(主要用于发电)。
毫无疑问,最近30年来,我们在水利建设上疏忽大意了。 更致命的是,原来建好的灌溉系统和水库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失去管理而出现严重荒废,导致灌溉能力大大减弱,没能充分发挥其涝季蓄水、旱季供水的功能。农村的河流和水塘积满淤泥,河道变浅变窄变成死水沟,有的甚至完全干涸,便怀念以前清澈的可以饮用的河水、又深又宽还曾游泳过的河道和河塘。不禁要问,改革都三十来年了,可农村怎么出现了如此倒退?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河水由于经常由村集体组织清除淤泥,河水也经常得以通过抽水设备、灌溉系统从长江支流获取新鲜水,水质一直很好,也是村民饮水的来源。但自“分田单干”以后,由于村集体名存实亡,单户农民无力进行这类活动。水利部门将渠道管理交给被少数人“承包经营,自收自支”,导致各村河流、水塘积满淤泥。农村现状,更令人忧虑。 现在的大旱,也让我们客观认识到1960~1978年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重新认识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的“水利是农业根本”的正确性。
学术界已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那就是,1965~1978年为我国水利建设的高峰,这些水利设施是确保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粮食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而自1980年后水利建设被忽视,主要是因为被否定了(见中 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徐海亮,2000年,《“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其结果,就是导致80年代中期以后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成灾率不断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粮食产量也在达到高峰后开始走下坡路。
近年来 多次旱灾来临时,水库无水,不拿钱不放水,水利公益变成水利为私利。说明三十年来我们把前人留下的老本荒废了不少,也把老本快吃完了。
旱灾最终也会过去,但是,旱灾之后,我们还是该好好反省,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认真对待作为农业根本的水利建设。 虽然中央决定投入巨资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国家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加投入,如同修建铁路、机场、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因为它事关13亿人民的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公共巨额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是好事。但国家投资大修水利设施,某些部门却以收水费为由卡农民的问题,应当解决。打着“要致富,修公路”的口号,公路收费已有前车之鉴。据媒体报道说,去年广东省一收费站年收费649万元,还贷仅31万元,只占总收入的5%。河南省150多条干线公路收费站,仅有51条完成了征收任务,今年河南省的干线公路通行费收入还不够偿还贷款的利息。所以,不能再继续实行由少数人“承包经营,自收自支”政策,不能像公路所谓的“要致富,修公路”、“收费还贷”一样,收的费不够还银行利息,投资等于给少数人谋利益,收费者致富。投资大,收的费更多,收费队伍将迅速膨胀,国家、百姓难以受益。


一场大面积严重干旱的发生,人们何以会不明所以。我们每天打开报纸、电视和网页,以为与世界实现了无缝连接,然而实际上我们甚至可能跟自己生活的所在地都远远隔离,那些没被报道,没有被当成一件认真的事报道的新闻,如同没有发生一样。干旱如果不被报道,就只有那些干旱中的人们去独力面对。
2010年10月以来,华北地区南部、黄 淮、江 淮北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土壤墒情明显下降,出现重度旱情。河 南、山 东、安 徽北部、江 苏北部部分地区旱情特重:

.
小麦或减三成
持续干旱的天气让农民忧心忡忡,已经枯黄的小麦,即便是现在马上浇水,小麦亩产至少也要减产三成。
在过去4个月时间里,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产粮重镇”河 南和山 东大部分地区,此次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甚至已经超过了2010年时中原50年一遇大旱。
黄淮平原见到的是青黄不接的成片麦田,往年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齐脚脖了,放眼望去是绿油油的一片!根本看不到小麦下面的黄色泥土,而现在小麦枯黄的叶子跟泥土混成了一片。更严重的是,许多小麦的叶子都已经变干变焦了。为何叶子变焦?原来小麦不怕冷,就怕旱。麦子根系扎地不深,先是须根旱干吸不了水分,叶子供水不足开始枯黄,这时候就要减产了;然后是主根,主根旱死后,小麦就死了,颗粒无收。按目前旱情,过去一亩地有900~1000斤的收成,即便是现在浇地,估计小麦亩产也会降到600斤,减产3成以上。

2010年10月以来,华北地区南部、黄 淮、江 淮北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土壤墒情明显下降,出现重度旱情。河 南、山 东、安 徽北部、江 苏北部部分地区旱情特重:


小麦或减三成
持续干旱的天气让农民忧心忡忡,已经枯黄的小麦,即便是现在马上浇水,小麦亩产至少也要减产三成。
在过去4个月时间里,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产粮重镇”河 南和山 东大部分地区,此次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甚至已经超过了2010年时中原50年一遇大旱。
黄淮平原见到的是青黄不接的成片麦田,往年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齐脚脖了,放眼望去是绿油油的一片!根本看不到小麦下面的黄色泥土,而现在小麦枯黄的叶子跟泥土混成了一片。更严重的是,许多小麦的叶子都已经变干变焦了。为何叶子变焦?原来小麦不怕冷,就怕旱。麦子根系扎地不深,先是须根旱干吸不了水分,叶子供水不足开始枯黄,这时候就要减产了;然后是主根,主根旱死后,小麦就死了,颗粒无收。按目前旱情,过去一亩地有900~1000斤的收成,即便是现在浇地,估计小麦亩产也会降到600斤,减产3成以上。



北方大旱从发生到形成,从形成到历史罕见,至少有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间,人们的眼球只在最近两天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是信息时代的一个讽刺。为什么会如此,是媒体疏于关心这场旱情,还是因为旱情还没有抵达大部分人的生活,现在无法判定。只能说,一场大旱不紧不慢地步步进逼,而人们是直到它变成“历史罕见”,食品价格猛涨之时才如梦方醒,这是十分诡异的事情。
旱情仍在发展,生死之差有时只有一厘米,对农作物而言,干旱严重时,减收还是绝收,决定的时间不需要10天。灌溉渠道的闸门,由不种地但却掌握水权的人掌管着,他们利用国家政策“承包水利设施”,只知坐等需要浇地的人“拿银子来,才放水”,一家一户谁来出头收钱缴费?水利管理“承包经营 自收自支”与农户单打独斗的矛盾,竟如此残酷无情。
旱情仍在发展,生死之差有时只有一厘米,对农作物而言,干旱严重时,减收还是绝收,决定的时间不需要10天。灌溉渠道的闸门,由不种地但却掌握水权的人掌管着,他们利用国家政策“承包水利设施”,只知坐等需要浇地的人“拿银子来,才放水”,一家一户谁来出头收钱缴费?水利管理“承包经营 自收自支”与农户单打独斗的矛盾,竟如此残酷无情。
麦田因无水浇灌,缺水而干枯的麦苗。掌握水权的人哦,凭良心想一想,享受着国家给水利的补贴,亏心不亏心?
。
试想,未来十年,四万亿投资水利,单打独斗的农民除了“按规缴费”,这几万亿巨资,农民如何受益呢?

试想,未来十年,四万亿投资水利,单打独斗的农民除了“按规缴费”,这几万亿巨资,农民如何受益呢?
目前的旱情的确严峻,如果持续下去,很难说会不会严重到百年甚至几百年一遇,而且涉及范围之广、灾情之重也非常罕见。同时,灾情与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后果恐怕不会比洪灾、“非典”和地震小到哪里去,如果天气持续不变,后果可能更严重。所以一定要更加重视。
所有的水利投入措施当中,一定要量化,能公开的一定要公开,并加强考核和公众监督。所有资金、物资等一定要量化。而且要通过各种媒体、公告等形式让社会尤其是人民人人皆知,开通最方便的监督通道,让所有人都可以监督。
对于水利建设中的懈怠者甚至借大投资之机腐败者,宜从重从快处理,并随时通报,以警示他人。一旦发现此类“人渣”,处罚应当更加严厉。
对贫困的山丘地区的水利建设,要更加重视。因为山丘地区尤其是山区,水源往往更加匮乏,加上大都是“望天收”的山坡地,大部分难以人工浇灌,农民用水也很困难。再加上交通不便,同样的旱情,帮助一户山区灾民可能要比帮助一户平原灾民难上几倍。只有将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才可能做好山丘地区的抗旱工作。山丘地区的灾民对灾情的承受能力也较平原地区要弱。
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教育。倡议居民更加节约用水,希望城市居民能自觉行动起来,为城乡协调发展做些事情,城乡城乡,乡若不安,城也难稳。
所有的水利投入措施当中,一定要量化,能公开的一定要公开,并加强考核和公众监督。所有资金、物资等一定要量化。而且要通过各种媒体、公告等形式让社会尤其是人民人人皆知,开通最方便的监督通道,让所有人都可以监督。
对于水利建设中的懈怠者甚至借大投资之机腐败者,宜从重从快处理,并随时通报,以警示他人。一旦发现此类“人渣”,处罚应当更加严厉。
对贫困的山丘地区的水利建设,要更加重视。因为山丘地区尤其是山区,水源往往更加匮乏,加上大都是“望天收”的山坡地,大部分难以人工浇灌,农民用水也很困难。再加上交通不便,同样的旱情,帮助一户山区灾民可能要比帮助一户平原灾民难上几倍。只有将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才可能做好山丘地区的抗旱工作。山丘地区的灾民对灾情的承受能力也较平原地区要弱。
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教育。倡议居民更加节约用水,希望城市居民能自觉行动起来,为城乡协调发展做些事情,城乡城乡,乡若不安,城也难稳。
==============
历史回顾:新华视频 直击2009年50年不遇的中原大旱
新 华 网主页 - 新 华视频
www.XINHUANET.com 2009年02月24日 08:27:56 来源:SMG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2/24/content_10881516.htm
直击50年不遇的中原大旱
在过去3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我国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全国15个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受灾,其中有8个是冬麦主产区。那么,目前那里的旱情究竟如何?冬麦能否转危为安?通过这场灾害又引起了怎样的反思呢?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来到了曾连续百日无雨,灾情最为严重的河 南省,直击中原大旱。
新 华 网主页 - 新 华视频
www.XINHUANET.com 2009年02月24日 08:27:56 来源:SMG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2/24/content_10881516.htm
直击50年不遇的中原大旱
在过去3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我国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全国15个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受灾,其中有8个是冬麦主产区。那么,目前那里的旱情究竟如何?冬麦能否转危为安?通过这场灾害又引起了怎样的反思呢?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来到了曾连续百日无雨,灾情最为严重的河 南省,直击中原大旱。
历史的记忆---
-大型水利工程陆浑水库灌区为何在抗旱关键时刻“掉链子”:
陆浑水库位于黄河支流伊河中游嵩县境内,坝址位于嵩县盆地出口峡谷地段,峡谷长500米,峡谷上游盆地宽3~4公里,坝址处河床宽320米,坝高55米,设计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水库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位高程分别为327.5米(黄海高程系)和331.8米,正常高水位高程319.5米,坝顶高程333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城市供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04年,国家投资9800万元对陆浑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陆浑水库的水质完全符合国 家饮用水标准,从来没有发生过水质问题。陆浑水库管理局有关人士说水库每年都有数亿立方米的富余。
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又是旱情日益发展的严峻时期。期间有总 书 记、总 理等国 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抗旱的批示,温 总 理还亲自深入河 南体察旱情,亲自在抗旱第一线拿着管子帮农民浇麦。动员天上地下强化人工增雨,子 弟兵,人 民空 军参加抗旱。正当河 南旱情严峻,抗旱作为当前“重中之重”进入攻坚阶段时,陆浑水库能放水发电,水白白放掉却不开东干渠西干渠闸门。并且说基本无水可放。
原来,设计总库容13.2亿立方米2月11日的陆浑水库,除了库容淤积外,附近县城扩张,水位上升受限,目前已蓄不了那么多水了。
陆浑水库位于黄河支流伊河中游嵩县境内,坝址位于嵩县盆地出口峡谷地段,峡谷长500米,峡谷上游盆地宽3~4公里,坝址处河床宽320米,坝高55米,设计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水库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位高程分别为327.5米(黄海高程系)和331.8米,正常高水位高程319.5米,坝顶高程333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城市供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04年,国家投资9800万元对陆浑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陆浑水库的水质完全符合国 家饮用水标准,从来没有发生过水质问题。陆浑水库管理局有关人士说水库每年都有数亿立方米的富余。
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又是旱情日益发展的严峻时期。期间有总 书 记、总 理等国 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抗旱的批示,温 总 理还亲自深入河 南体察旱情,亲自在抗旱第一线拿着管子帮农民浇麦。动员天上地下强化人工增雨,子 弟兵,人 民空 军参加抗旱。正当河 南旱情严峻,抗旱作为当前“重中之重”进入攻坚阶段时,陆浑水库能放水发电,水白白放掉却不开东干渠西干渠闸门。并且说基本无水可放。
原来,设计总库容13.2亿立方米2月11日的陆浑水库,除了库容淤积外,附近县城扩张,水位上升受限,目前已蓄不了那么多水了。
《南方都市报》发表:
河 南第二大水库因干旱成休闲场所(组图)
http://news.sohu.com/20090211/n262181807.shtml
“到目前为止,水库所剩的2亿立方米的水,只能再放8000万立方米,
从有关公开的报道中,暴露出一组令人生疑的数字:
1、陆 浑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高工王 延清说该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目前,陆浑灌区有效灌区面积仅54万亩。”参见:
(http://www.lyd.com.cn/forum/dispbbs.asp?boardid=51&id=87084)
但陆浑水库管理处贾 化乐报的“抗旱政绩”,说“已浇灌200万亩”。
参见《南方都市报》2月11日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2/11/content_700561.htm):
“水库管理处处长贾化乐统计,通过两次开闸放水,陆浑水库浇灌的耕地面积约有200多万亩。“只要在水库灌区的内麦田,都不会旱着。”
比设计的多出了66万亩,比有效灌溉面积多出80万亩。
大河论坛 » 洛阳城事 » 陆浑水库“无水”真相探秘http://bbs.dahe.cn/bbs/thread-1207910-1-1.html
河 南第二大水库因干旱成休闲场所(组图)
http://news.sohu.com/20090211/n262181807.shtml
“到目前为止,水库所剩的2亿立方米的水,只能再放8000万立方米,
从有关公开的报道中,暴露出一组令人生疑的数字:
1、陆 浑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高工王 延清说该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目前,陆浑灌区有效灌区面积仅54万亩。”参见:
(http://www.lyd.com.cn/forum/dispbbs.asp?boardid=51&id=87084)
但陆浑水库管理处贾 化乐报的“抗旱政绩”,说“已浇灌200万亩”。
参见《南方都市报》2月11日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2/11/content_700561.htm):
“水库管理处处长贾化乐统计,通过两次开闸放水,陆浑水库浇灌的耕地面积约有200多万亩。“只要在水库灌区的内麦田,都不会旱着。”
比设计的多出了66万亩,比有效灌溉面积多出80万亩。
大河论坛 » 洛阳城事 » 陆浑水库“无水”真相探秘http://bbs.dahe.cn/bbs/thread-1207910-1-1.html
陆浑水库两次共浇灌26.5万亩,吹嘘说“已浇灌200万亩”。牛吹大了 http://bbs.dahe.cn/bbs/blog.php?tid=1217045 |
陆浑水库于1959年12月开始兴建,1965年8月底建成。灌溉发电洞1972年2月开始增建,1974年7月建成。1976年开始水库保坝加固工程施工,1988年一期加固工程完成。共完成土石方705.6l万立方米,混凝土14.86万立方米。工程共计投资1.68亿元。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 |
历史的回顾:
大 河论 坛 » [url=forum-450-1.html]洛 阳城 事[/url] »
陆浑水库“无水”真相探秘
发表于 2009-2-13 02:47
http://bbs.dahe.cn/bbs/thread-1207910-1-1.html
洛 阳依赖她作备用水源。
(已投资数亿元建成了陆浑水库至洛 阳关 林的地下水泥管输水管道)
郑 州指望陆浑水库供水。(“引陆入郑”工程项目已申报)
有人欲利用水库搞核 电。(“利用陆浑水库发展核 电”正在申报)
134 万亩地要旱涝保收。(“陆浑灌区”已列入粮食安全规划)
水库要发电搞创收自保。(水库发电“效益”是陆浑管理局创收项目)
设计134万亩,有效54万亩,报道已浇灌200万亩;
库容13亿,说每年富余4亿、2亿立方,立项搞“引陆入郑”;
但需放水抗旱了,又说只可放8000立方,小麦灌浆无水,发电耗水等数字、、、
《南 方 都 市报》发表:
http://news.sohu.com/20090211/n262181807.shtml
河 南第二大水库因干旱成休闲场所(组图)
《南 方 都 市报》报道说:“水库管理处处长贾化乐却没有游客那样休闲的心思。“水库目前缺水的情况严重,让我们很头疼。”贾化乐说,春节前河 南旱情初现,原本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开始转为抗旱保麦工作。从去年12月20日开始,水库开始开闸放水,通过引渠和各种输水设备,输水到田间地头,放水灌溉共持续28天,到今年1月20日停止。
放水灌溉后,水库水位开始下降,水库内3台发电机组已停止发电,水库经营效益受损。“目前一致抗旱,都顾不上这么多!”贾化乐说。
春节后,旱情依旧持续,2月6日,陆浑水库再次放水。“到目前为止,水库所剩的2亿立方米的水,只能再放8000万立方米,否则水库水位将低于警戒线。”贾化乐分析,按以往的经验,在每年6月份前,当地都不会有充足降水,因此,水库也很难蓄水。”
===================
《南方都市报》发表图文报道:“设计蓄水量达13亿立方米的河 南境内第二大水库———洛 阳陆 浑水库,如今存水量只剩下2亿立方米,露出来的坝体成为嵩 县人散步玩耍的场所”。
水库的水位下降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一些船只来不及开走便被搁浅在干涸的河床上,而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受旱情持续影响,目前,河 南境内第二大水库——洛 阳陆 浑水库,存水量仅有2亿立方米,是去年同期一半。“水库只能再供应8000万立方米的水!”水库管理处处长贾化乐担心,等到5月份小麦灌浆期,水库可能遭遇无水可用的尴尬。
============================================
上述报道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一时议论纷纷。“洛 阳陆 浑水库没水了、见底了”,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抗旱还能继续用水吗?
13亿的库容,“小麦灌浆期无水可用”是因为抗旱浇了“200万亩”放光了吗?
但事实却是,陆浑灌区东干渠、西干渠闸门紧闭,渠中干涸无水,干旱个麦苗在望天兴叹。

大 河论 坛 » [url=forum-450-1.html]洛 阳城 事[/url] »
陆浑水库“无水”真相探秘
发表于 2009-2-13 02:47
http://bbs.dahe.cn/bbs/thread-1207910-1-1.html
洛 阳依赖她作备用水源。
(已投资数亿元建成了陆浑水库至洛 阳关 林的地下水泥管输水管道)
郑 州指望陆浑水库供水。(“引陆入郑”工程项目已申报)
有人欲利用水库搞核 电。(“利用陆浑水库发展核 电”正在申报)
134 万亩地要旱涝保收。(“陆浑灌区”已列入粮食安全规划)
水库要发电搞创收自保。(水库发电“效益”是陆浑管理局创收项目)
设计134万亩,有效54万亩,报道已浇灌200万亩;
库容13亿,说每年富余4亿、2亿立方,立项搞“引陆入郑”;
但需放水抗旱了,又说只可放8000立方,小麦灌浆无水,发电耗水等数字、、、
《南 方 都 市报》发表:
http://news.sohu.com/20090211/n262181807.shtml
河 南第二大水库因干旱成休闲场所(组图)
《南 方 都 市报》报道说:“水库管理处处长贾化乐却没有游客那样休闲的心思。“水库目前缺水的情况严重,让我们很头疼。”贾化乐说,春节前河 南旱情初现,原本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开始转为抗旱保麦工作。从去年12月20日开始,水库开始开闸放水,通过引渠和各种输水设备,输水到田间地头,放水灌溉共持续28天,到今年1月20日停止。
放水灌溉后,水库水位开始下降,水库内3台发电机组已停止发电,水库经营效益受损。“目前一致抗旱,都顾不上这么多!”贾化乐说。
春节后,旱情依旧持续,2月6日,陆浑水库再次放水。“到目前为止,水库所剩的2亿立方米的水,只能再放8000万立方米,否则水库水位将低于警戒线。”贾化乐分析,按以往的经验,在每年6月份前,当地都不会有充足降水,因此,水库也很难蓄水。”
===================
《南方都市报》发表图文报道:“设计蓄水量达13亿立方米的河 南境内第二大水库———洛 阳陆 浑水库,如今存水量只剩下2亿立方米,露出来的坝体成为嵩 县人散步玩耍的场所”。
水库的水位下降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一些船只来不及开走便被搁浅在干涸的河床上,而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受旱情持续影响,目前,河 南境内第二大水库——洛 阳陆 浑水库,存水量仅有2亿立方米,是去年同期一半。“水库只能再供应8000万立方米的水!”水库管理处处长贾化乐担心,等到5月份小麦灌浆期,水库可能遭遇无水可用的尴尬。
============================================
上述报道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一时议论纷纷。“洛 阳陆 浑水库没水了、见底了”,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抗旱还能继续用水吗?
13亿的库容,“小麦灌浆期无水可用”是因为抗旱浇了“200万亩”放光了吗?
但事实却是,陆浑灌区东干渠、西干渠闸门紧闭,渠中干涸无水,干旱个麦苗在望天兴叹。

发表于 2009-2-13
http://bbs.dahe.cn/bbs/thread-1207910-1-1.html
春节过后,下游干渴的陆浑灌区农田急需水库放水浇灌,特别是西干渠,年内仅放水不几天,绝大多数旱田一水未浇,但陆浑水库闸门紧闭没放水,2月6日写了一篇帖子《旱 情如 火,陆浑西干渠闸 门紧 闭 滴水全无》。:“掌握着“水 权”的某 些部门,年内西干渠仅放了没几天水,与鸣 皋乡紧挨的平 等乡马庄村尚无浇,下游更不用说了,1月18日就关闭陆浑干渠总闸,至今二十多天紧闭闸门,而这二十多天正是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又是旱情日益发展的严 峻时期。期间有 总 书 记、总 理 等国 家领 导 人关于加强抗 旱的批示,温 总 理还亲自深入河 南体察旱情,亲自在抗旱第一线拿着管子帮农民浇麦。动员天上地下强化人工增雨,子 弟兵,人 民空 军参加抗旱。而陆 浑水库能放水发电,把水放掉却不开东干渠、西干渠闸门,等“交钱”???
2月6日,陆浑灌区东、西干渠 闸门,干渠内无水

2月6日,伊 川平 等乡村民站在干枯无水的西干渠内,诉说着多年来因渠中无水遭受旱魔的无奈。
呼吁陆 浑水库开 闸放 水的呼声很高,从民 间到政 府,从农村到城市,大家都为严峻的旱情揪心,期间下了小雨,但旱情未除。可是最干旱的西干渠灌区,闸门却迟迟不开。
原来, 陆浑东、西干渠的管理,竟是“自收自支”。
http://bbs.dahe.cn/bbs/thread-1207910-1-1.html
春节过后,下游干渴的陆浑灌区农田急需水库放水浇灌,特别是西干渠,年内仅放水不几天,绝大多数旱田一水未浇,但陆浑水库闸门紧闭没放水,2月6日写了一篇帖子《旱 情如 火,陆浑西干渠闸 门紧 闭 滴水全无》。:“掌握着“水 权”的某 些部门,年内西干渠仅放了没几天水,与鸣 皋乡紧挨的平 等乡马庄村尚无浇,下游更不用说了,1月18日就关闭陆浑干渠总闸,至今二十多天紧闭闸门,而这二十多天正是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又是旱情日益发展的严 峻时期。期间有 总 书 记、总 理 等国 家领 导 人关于加强抗 旱的批示,温 总 理还亲自深入河 南体察旱情,亲自在抗旱第一线拿着管子帮农民浇麦。动员天上地下强化人工增雨,子 弟兵,人 民空 军参加抗旱。而陆 浑水库能放水发电,把水放掉却不开东干渠、西干渠闸门,等“交钱”???
2月6日,陆浑灌区东、西干渠 闸门,干渠内无水



2月6日,伊 川平 等乡村民站在干枯无水的西干渠内,诉说着多年来因渠中无水遭受旱魔的无奈。
呼吁陆 浑水库开 闸放 水的呼声很高,从民 间到政 府,从农村到城市,大家都为严峻的旱情揪心,期间下了小雨,但旱情未除。可是最干旱的西干渠灌区,闸门却迟迟不开。
原来, 陆浑东、西干渠的管理,竟是“自收自支”。
历史的记忆
发表于 2009-2-13
2月6日看到,陆 浑输水电站发电仍在继续,库水仍在流失。
设计134万亩,有效54万亩,报道200万亩,库容13亿,富余4亿、2亿立方;抗旱只可放8000立方,小麦灌浆无水,发电耗水等数字、、、
现代的“自相矛盾”数字游戏成语新版。
陆浑水库输水洞电站排出的水流入到铺 沟二次发电后。2月6日看到的是流到伊河白白放掉。2月6日实拍图片如下:
陆浑水库输水洞电站水

发表于 2009-2-13
2月6日看到,陆 浑输水电站发电仍在继续,库水仍在流失。
设计134万亩,有效54万亩,报道200万亩,库容13亿,富余4亿、2亿立方;抗旱只可放8000立方,小麦灌浆无水,发电耗水等数字、、、
现代的“自相矛盾”数字游戏成语新版。
陆浑水库输水洞电站排出的水流入到铺 沟二次发电后。2月6日看到的是流到伊河白白放掉。2月6日实拍图片如下:

陆浑水库输水洞电站水


对比一下《南方都市报》和新华网十天前关于陆浑水库无水的图片,这背后的“猫腻”很微妙。
南 方 都 市报2月11日陆浑水库干枯图

南 方 都 市 报2月11日所发表的陆 浑水库已干枯的照片

下图,新 华网2月12日发的图片说,这是在嵩 县陆 浑水库龟 裂的库底内一条被鸟类啄食过的死鱼。 新华社记者某某摄.
南 方 都 市报2月11日陆浑水库干枯图

南 方 都 市 报2月11日所发表的陆 浑水库已干枯的照片

下图,新 华网2月12日发的图片说,这是在嵩 县陆 浑水库龟 裂的库底内一条被鸟类啄食过的死鱼。 新华社记者某某摄.

上边这张图片所拍摄的位置,就是网友下面图片中左下角早已搁浅的两条船附近。此处早已无水,也不会是因陆浑水库突然水位下降,船也来不及开走而搁浅,鱼也来不及游走而死去。
从网友2月21日实拍的陆浑水库南端,水面上游艇依然在碧波中游玩,近处绿色的小麦和小树,绝非所谓“陆浑水库已干枯无水”后才种上的。
再从麦田到水库现有水位的距离看,水库水位下降是明显的,也是正常的,几个月不下雨,如果水库水位不下降才怪呢。陆浑水库实际浇了26万亩,却在《南 方 都 市 报》上吹 嘘说“已浇200万亩”。抗 旱急 用水时却说“水库无水了”。
网友实地采访陆浑水库视频 http://v.blog.sohu.com/u/vw/2320900 陆浑水库的灌溉渠渡槽漏水的地方,早就知道漏,从渡槽内进去维修,并不是太难,一袋子水泥就会修复,但就是只知收费,不去维护。 听听抗旱现场老乡的回答:“干渠”(请注意他的语气,是干旱的干),掏钱买水,这两天才放的。 
再从麦田到水库现有水位的距离看,水库水位下降是明显的,也是正常的,几个月不下雨,如果水库水位不下降才怪呢。陆浑水库实际浇了26万亩,却在《南 方 都 市 报》上吹 嘘说“已浇200万亩”。抗 旱急 用水时却说“水库无水了”。
对比一下《南 方 都 市报》和新 华网关于陆浑水库无水的图片,这背后的“猫腻”很微妙。
网友2月21日实拍的陆浑水库南端,水面上游艇依然在碧波中游玩,水库边绿油油的麦田,说明种麦的时候水位不会超过此地。2月21日下面图片中左下角早已搁浅的两条船附近。此处早已无水,也不会是因陆浑水库突然水位下降,船也来不及开走而搁浅,鱼也来不及游走而死去。事实证明,所谓“陆浑水库已干枯无水”是假新闻。为何有水不放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陆浑水库,吹嘘说“已浇灌200万亩”。牛吹大了,网上质疑不断
,省水利厅领导为了弄清真相,亲临陆浑水库核实http://bbs.dahe.cn/bbs/blog.php?tid=1217045
2月18日,河南省水利厅谷来勋副厅长到陆浑水库检查指导抗旱工作。 谷来勋副厅长先后到陆浑水库、电站、总干渠、东一干渠进行了实地察看,详细了解了水库蓄水量和通水灌溉情况,看望慰问了一线段所护渠职工。谷厅长对前一阶段陆浑水库在水量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实施了两次灌溉,共引水92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6.5万亩,为当地抗旱救灾做出的积极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抗旱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两次共浇灌26.5万亩,却吹嘘说“已浇灌200万亩”,虚构成绩,骗取舆论,骗取国家投入资金,足以说明水利设施”承包经营、自收自支“的恶果是何等严重。
历史档案:
十年前《人民日报》报道过的陆浑灌区西干渠:清亮亮渠水流进西岭千年旱塬。1999年6月10日
http://web.peopledaily.com.cn/199906/10/newfiles/wzb_990610001102_12.html
重新安排洛阳河山
洛阳伊川县有一道绵延上百里的西岭,水源奇缺,遇到干旱,连200米的深井也打不出水来。在这里生活的20多万农村群众,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生活十分贫困。
改变西岭落后贫困面貌,只有引水上山。洛阳市委、市政府动员三县群众投工。1995年开始兴建陆浑西干渠。“咽喉工程”贾雷隧道,岩层软,涌水、泥石流不断,塌方频繁。市领导李柏拴、刘典立、段运劳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向市水利局下达了按期打通的死命令。吕玉华局长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采用“短开挖、强支护、早衬砌”措施,奋战两个月,终于战胜了塌方。全长1671米、历经无数人努力的贾雷隧道终于打通
了。1998年11月19日,陆浑西干渠一期工程竣工,清亮亮的渠水流进了西岭千年旱塬,西岭群众再不为吃水发愁,6万亩旱田将变成水浇地。
随着全市兴建水利的热潮,又一项重点引水工程在千年旱塬上燃响了开工的礼炮。新安县提黄引水工程开工,这项工程可灌溉17万亩农田,本世纪末将全线竣工。
洛阳人民将目光又投向黄河小浪底。现在,小浪底枢纽南岸引水口工程已经开工,明年年底竣工,下世纪初,灌区工程将全面完成,投入使用。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洛阳市大型引水工程重新安排了洛阳河山。加上深井工程、提水工程和山区节水灌溉工程,巨大的引水网络有效地促进了洛阳的经济发展。
洛阳人民经过5年艰苦努力,建设引水吃水骨干工程1100多项,一般工程3万多项,投入各类资金2.26亿元,百万缺水农民已有89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引水吃水工程不仅使干旱山区群众用水无忧,而且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现在,洛阳人民可以高兴地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洛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洛阳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
《人民日报》 (1999年06月10日第12版)
==============
十年前《人民日报》报道过的陆浑灌区西干渠:清亮亮渠水流进西岭千年旱塬。1999年6月10日
http://web.peopledaily.com.cn/199906/10/newfiles/wzb_990610001102_12.html
重新安排洛阳河山
洛阳伊川县有一道绵延上百里的西岭,水源奇缺,遇到干旱,连200米的深井也打不出水来。在这里生活的20多万农村群众,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生活十分贫困。
改变西岭落后贫困面貌,只有引水上山。洛阳市委、市政府动员三县群众投工。1995年开始兴建陆浑西干渠。“咽喉工程”贾雷隧道,岩层软,涌水、泥石流不断,塌方频繁。市领导李柏拴、刘典立、段运劳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向市水利局下达了按期打通的死命令。吕玉华局长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采用“短开挖、强支护、早衬砌”措施,奋战两个月,终于战胜了塌方。全长1671米、历经无数人努力的贾雷隧道终于打通
了。1998年11月19日,陆浑西干渠一期工程竣工,清亮亮的渠水流进了西岭千年旱塬,西岭群众再不为吃水发愁,6万亩旱田将变成水浇地。
随着全市兴建水利的热潮,又一项重点引水工程在千年旱塬上燃响了开工的礼炮。新安县提黄引水工程开工,这项工程可灌溉17万亩农田,本世纪末将全线竣工。
洛阳人民将目光又投向黄河小浪底。现在,小浪底枢纽南岸引水口工程已经开工,明年年底竣工,下世纪初,灌区工程将全面完成,投入使用。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洛阳市大型引水工程重新安排了洛阳河山。加上深井工程、提水工程和山区节水灌溉工程,巨大的引水网络有效地促进了洛阳的经济发展。
洛阳人民经过5年艰苦努力,建设引水吃水骨干工程1100多项,一般工程3万多项,投入各类资金2.26亿元,百万缺水农民已有89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引水吃水工程不仅使干旱山区群众用水无忧,而且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现在,洛阳人民可以高兴地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洛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洛阳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
《人民日报》 (1999年06月10日第12版)
==============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又一轮大规模投资水利热潮就要到来,投巨资修的陆浑水库与陆浑灌区配套的西干渠还是干涸着,指着这个渠,不知还会要来多少配套资金,人们期望清凌凌的陆浑水早一天从西干渠流进西陵万年以来“靠天收”的旱塬。
==================
村民站在干枯无水的西干渠内,诉说着多年来因渠中无水遭受旱魔的无奈。
呼吁陆 浑水库开闸放 水的呼声很高,从民间到政府,从农村到城市,大家都为严峻的旱情揪心,可是最干旱的西干渠灌区,闸门却迟迟不开。
原来, 陆浑东、西干渠的管理,竟是“自收自支”。
呼吁陆 浑水库开闸放 水的呼声很高,从民间到政府,从农村到城市,大家都为严峻的旱情揪心,可是最干旱的西干渠灌区,闸门却迟迟不开。
原来, 陆浑东、西干渠的管理,竟是“自收自支”。
陆浑水库清凌凌的水何时从西干渠流进西陵万年以来“靠天收”的旱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