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炉”,54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1个月前,已经有网友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单,其中32位“命中”,因此工程院新院士名单可能提前泄密。(法制晚报12月8日)
信力可言,治理学术不端,知识口头重要而实际不重要,而作为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公信力都是如此,谁还相信我国学术的公信力呢? 为此,期待工程院在表态之后,有进一步的作为,不能在按照两年前中科院处理疑似泄密事件的路径,让这一件事也不了了之。我国中科院和工程院一直强调,院士是最高学术声誉,要有最高的学术道德要求,可是,如果在院士评审中,就有连底线的规则都无法遵守的行为,这不是把“最高”的水准降到很低吗?这将对我国整个学术研究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绝不能把名单泄露当成一件小事,而应高度重视。这是对已经饱受质疑的院士声誉的救赎。 另外,要根本遏制院士评审的不正之风,还在于改革院士制度,真正把院士只作为学术声誉,而与具体的待遇(申请课题、基金的优待;具体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不退休的特殊规定等)完全脱钩,这样才能让院士评选回归本质,促进学术发展。
对此,工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务院还没有批复以前,工程院是不会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网络上的名单可能是通过院士本人了解到的。网络上的这份33人名单和最终的54人名单相比,显然是不完全名单,说明“是非正式的途径获得,不符合规定”。
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炉”,54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1个月前,已经有网友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单,其中32位“命中”,因此工程院新院士名单可能提前泄密。(法制晚报12月8日) 对此,工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务院还没有批复以前,工程院是不会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网络上的名单可能是通过院士本人了解到的。网络上的这份33人名单和最终的54人名单相比,显然是不完全名单,说明“是非正式的途径获得,不符合规定”。 工程院已经表态这“不符合规定”,那么,就应该依据相关规定,追查违规的责任。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评审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及讨论情况,对外必须严格保密。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评审和选举保密规定》。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第六条要求“院士必须严守有关的保密规定。严禁向他人谈论、泄露评审选举过程中的情况,特别是讨论、评价、表决中的个人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定》第二条对机关工作人员要求“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院士评审和选举工作。参加评审会议的工作人员不得对评审讨论内容进行记录,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评审和选举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表决等方面的情况。评审会议期间,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未经批准不得允许其他无关人员进入评审会场。”在今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任还专门发言,让院士们重温相关规定。 毫无疑问,在工程院名单没有公布之前,网上已经传出当选名单,表明院士评审中的表决情
工程院已经表态这“不符合规定”,那么,就应该依据相关规定,追查违规的责任。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评审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及讨论情况,对外必须严格保密。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评审和选举保密规定》。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第六条要求“院士必须严守有关的保密规定。严禁向他人谈论、泄露评审选举过程中的情况,特别是讨论、评价、表决中的个人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定》第二条对机关工作人员要求“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院士评审和选举工作。参加评审会议的工作人员不得对评审讨论内容进行记录,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评审和选举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表决等方面的情况。评审会议期间,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未经批准不得允许其他无关人员进入评审会场。”在今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有关负责任还专门发言,让院士们重温相关规定。
毫无疑问,在工程院名单没有公布之前,网上已经传出当选名单,表明院士评审中的表决情况,已经违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涉嫌泄密,否则,假如网友能猜想33人就有32人获奖,水平也太高了。为严肃院士评审,应该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追查。
信力可言,治理学术不端,知识口头重要而实际不重要,而作为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公信力都是如此,谁还相信我国学术的公信力呢? 为此,期待工程院在表态之后,有进一步的作为,不能在按照两年前中科院处理疑似泄密事件的路径,让这一件事也不了了之。我国中科院和工程院一直强调,院士是最高学术声誉,要有最高的学术道德要求,可是,如果在院士评审中,就有连底线的规则都无法遵守的行为,这不是把“最高”的水准降到很低吗?这将对我国整个学术研究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绝不能把名单泄露当成一件小事,而应高度重视。这是对已经饱受质疑的院士声誉的救赎。 另外,要根本遏制院士评审的不正之风,还在于改革院士制度,真正把院士只作为学术声誉,而与具体的待遇(申请课题、基金的优待;具体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不退休的特殊规定等)完全脱钩,这样才能让院士评选回归本质,促进学术发展。
事实上,我国院士增补之所以制定保密规定和工作规范,是因为近年来在院士增补中,存在着官场相似的“跑”“要”之风,一些单位和个人为当选院士,大搞公关。院士增选结果名单如果泄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院士违法保密守则,在最后关头,提前向当选候选人发布喜讯;二是院士在讨论、评价、表决投票人时,并不独立,受到外界干扰。究竟是哪种情况,当由有关机构介入调查查实。而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表明在院士评审中存在违规问题,尤其是后一种情况,则更影响院士评审的独立性和公正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2009年中科院新增院士中,也发生过同样的事件,早在院士公布前一个月,网上就流传一份有24人的“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名单”,中科院新闻处曾表示,网上的名单应该是一种“猜测和推断”,“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可对比35人大名单,这份名单的命中率100%;当年11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的任胜利博士在其博客上发布了一份详尽的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名单,共35人,这份名单与最终公布的名单完全吻合。唯一细小的差别是,排序不同,官方结果以姓氏笔画为序。
当时此事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要求中科院调查泄密事件,并评估院士增补的公正性。然而,此事不了了之,这也被认为是对违规行为的纵容。这或可解释为何在今年的院士增补中,虽然工程院强调保密规定和工作规范,可是,泄密照样发生。这无疑表明,两院制定的各种规定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威性、公信力可言,治理学术不端,知识口头重要而实际不重要,而作为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公信力都是如此,谁还相信我国学术的公信力呢?
信力可言,治理学术不端,知识口头重要而实际不重要,而作为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公信力都是如此,谁还相信我国学术的公信力呢? 为此,期待工程院在表态之后,有进一步的作为,不能在按照两年前中科院处理疑似泄密事件的路径,让这一件事也不了了之。我国中科院和工程院一直强调,院士是最高学术声誉,要有最高的学术道德要求,可是,如果在院士评审中,就有连底线的规则都无法遵守的行为,这不是把“最高”的水准降到很低吗?这将对我国整个学术研究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绝不能把名单泄露当成一件小事,而应高度重视。这是对已经饱受质疑的院士声誉的救赎。 另外,要根本遏制院士评审的不正之风,还在于改革院士制度,真正把院士只作为学术声誉,而与具体的待遇(申请课题、基金的优待;具体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不退休的特殊规定等)完全脱钩,这样才能让院士评选回归本质,促进学术发展。
为此,期待工程院在表态之后,有进一步的作为,不能在按照两年前中科院处理疑似泄密事件的路径,让这一件事也不了了之。我国中科院和工程院一直强调,院士是最高学术声誉,要有最高的学术道德要求,可是,如果在院士评审中,就有连底线的规则都无法遵守的行为,这不是把“最高”的水准降到很低吗?这将对我国整个学术研究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绝不能把名单泄露当成一件小事,而应高度重视。这是对已经饱受质疑的院士声誉的救赎。
另外,要根本遏制院士评审的不正之风,还在于改革院士制度,真正把院士只作为学术声誉,而与具体的待遇(申请课题、基金的优待;具体的工资、福利、住房待遇;不退休的特殊规定等)完全脱钩,这样才能让院士评选回归本质,促进学术发展。
院士名单提前泄密不能不了了之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