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随感之快乐


大学生活随感之快乐

习明明

昨天下午院里开例会,在谈到研究生培养时,院长突然有感而发,回忆起往昔自己读研时的生活,感激、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比不上现在,但师生一起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尚能其乐融融。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令人神往。可如今,学校各个方面的条件虽然大有改善,但惟独这师生、同窗、朋友关系大不如从前,个个都是独行侠,“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曾经象牙塔下的那份纯真和快乐正在逐渐消失。当然,两者孰优孰劣,笔者才疏学浅、人微言轻,姑且不敢妄断。只是由此而联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和足球一样令人失望?

是缺经费吗?我觉得不是,应该是教育经费滥用和分配不公的问题。就眼下而论,不惜重金盖校门、建大楼、圈地的高校比比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更能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但尽管如此,各个学校还是忙得不亦乐乎,这应该是教育经费滥用的问题;同一个校园之内,教师之间的贫富悬殊巨大。资历深的教师,身兼各种要职,项目经费一大堆,开豪车、住别墅,怎么用都用不完。资历浅的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养家糊口,勉强度日,这似是教育经费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要加以适当的调整,自可迎刃而解,更何况中华民族自古即有苦中作乐、逆流而上的勇气,自然不会从根本上成为我大学发展之羁绊。

是缺大师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高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师,你没有培养出来当然就缺了!可问题是,有很多人认为,我没有培养出来,就重金聘请,这些年也确实请了不少大师。但这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是长远之计。更何况大学是否好,不在乎你请了多少大师,而在乎你培养出了多少大师,或者说人才吧。例如,哈佛大学培养出了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培养出了3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美国总统以及40多个州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是缺知识吗?这些年,国内的高校也在国外请了不少海归,虽然其中有不少滥竽充数之辈,但也不乏货真价实的学者。此外,就理论研究而言,其他的学科我不清楚,但就经济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顶级的杂志如:AER, JPE, QJE, RES等等都是对外公开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也可以从他们各自的个人主页上下载到相应的Working Paper. 应该说,就知识普及和传播而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更何况国内很多大学现在使用的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或者直接使用原版教材。所以,这也不足以阻碍大学发展。

既不缺经费,又不缺知识。那是缺什么呢?我认为是缺少“快乐”感!不是自娱自乐,孤家寡人似的独乐乐,而是沟通交流、相互合作的众乐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快乐吗?校园里哪里没有,运动、恋爱、上网、购物、逛街不都能带来快乐吗?非也!我所指的这种快乐,是来源于师生、同窗和朋友之间,来源于一起阅读的充实、课外生活的丰富、共同成长中的互助,以及沟通交流过程中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种快乐,在你毕业之后多年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想起来的只有温馨和甜蜜、幸福和向往,而不是寂寞和孤独。想起了曾经的“你”,想起了曾经的“我”,以及想起了曾经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做过的事,而不会因为虚度最宝贵的青春而悔恨。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快乐了才能把学习搞好,才能努力上进,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鲁迅先生在《“碰壁”之后》中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在沟壑边吟哦;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的叫喊,绝不会用一篇妃红俪白的骈体文来诉痛苦的”。快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如果连基本的快乐都满足不了,又何谈什么学术研究呢?要想改进我们的大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多培养人才,当务之急还是要让我们的师生快乐感增强,有归属感,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过客。

也许这并不足以说服大家,我也从来没有这么指望过。我当然也知道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似我这般微不足道的人物,与其去怨恨和批评教育体制,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快乐感而做些努力。一起去调研、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运动、一起去阅读······彼此分享,共同进步,师生平等。在快乐中成长,这才是象牙塔下的真实生活。

让大学生活回归它的本质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