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唐朝灭亡后的纷乱的五代十国末期,以一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兵变手法,取代后周,接着逐步统一割据各地的藩镇势力,建立了再度统一中原地区的宋朝。有鉴于唐朝末期各地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政权无法有效管理各地区,「巩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兵权」与「重文臣,轻武官」就成了宋朝立国之后的基本国策。赵匡胤此举确实避免了宋朝重蹈唐朝后期各地藩镇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但也因此让宋朝无力抵抗北方异族的侵略,而形成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弱势」统一政权,甚至后来形成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其矫枉过正的发展,可能不在赵匡胤的预期之中,但因可做为我们策略规划时的借镜与参考。
赵匡胤在立国之初,为避免重蹈唐朝末期武将割据四方的分裂局面,有系统的在内政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在军事上以「消极的防守」面对北方异族。在此政策的影响下,确实让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也达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却也同时造成了国家武力积弱不振,无法抵抗北方异族的入侵,不仅面对西夏、契丹用兵时,常遭挫败,更甚至在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使徽、钦二帝被金人所俘,而从此宋朝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国土疆域只剩赵匡胤当时的五分之三,史称南宋,一百五十二年后,南宋亡于蒙古,三百一十九年的宋王朝至此告终,结束了其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
历史上对宋朝的评价颇有两极化的趋势,从文化与经济面看,儒家文化与科技发展同步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兵变,人口从宋太宗(980年)的三千两百五十万增至宋徽宗的(1110年)的一亿一千两百七十五万,甚至有史学家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主要年代。但一向主导中原政权的汉民族,在宋朝时期似乎也是最窝囊的时期,从北宋时期的与辽约为兄弟之国、每年给银绢数十万,到南宋时皇帝被俘与偏安江南,也似乎都是历史上所少见。
以企业管理来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项短期奏效的改善计划,有时也可能会损及长期竞争力,举凡删减研发与品牌支出,可能可以改善短期获利,也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聚焦核心事业,可能可以厚植本业竞争力,同样也可能错过新兴事业的成长机会。
策略评估时,平衡长短期的目标与策略,避免矫枉过正,应是必要考虑!
策略评估要平衡长短期目标
评论
编辑推荐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