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的海豚 虚火的移动互联网


  这两年互联网行业最火的东西,当属两样,一是电子商务,二是移动互联网。这两种商业模式都依托海量的用户群,而且,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互联网下个十年的发展趋势,但任何火爆的东西都应该有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变成“虚火上身”,其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来看电子商务,从近年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火的有点虚。今年以来,麦考林、当当这两家已上市的B2C网站相继跌破发行价,这无疑折射出投资者对电子商务谨慎的态度,未上市的京东商城也不能免俗,屡屡陷入物流危机、投诉危机,为上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曾经因“凡客体”大红大紫的凡客最近也被爆出高管离职、营销过度、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虽然陈年抛出了2.3亿美金融资的消息,却很难解除大家对电子商务的忧虑。由此看来。电子商务的确火的有些过了头,现在众多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尝到了虚火上身的滋味。

  相比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清科创投CEO倪正东如此说道------“今年以来,收到来自移动互联网商业计划最多”,这无疑反映出创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泡沫的产生也是情理之中。

  前阵子跟一位媒体的朋友碰面,谈起当下一片火热的移动应用市场,他特别提到了海豚,本以为这只海豚是何方神圣,原来也不过是一家中国公司开发的手机浏览器,据说在美国做得很牛,刚刚获得融资,正在发力国内市场推广。

  出于好奇,我就搜索了一下“海豚浏览器”的信息,发现这只海豚还真有两把刷子,“硅谷创业”、“智能手机用海豚”,“手势功能”等等,同时还有一些美国媒体评出的奖项,颇有些来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对2.0营销的把握,在微博、知乎等交互平台上都营造出了一定的支持声浪。

  所谓“实践出真知”,不亲自试用一下,我也无法体会这个海豚的神乎其神。但是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为什么呢?且听我继续道来。首先,UI层面“小清新”风格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值得表扬。不过在基本功能上,恐怕有些不尽人意:一款第三方手机浏览器,好像还没有最基础的流量压缩功能,挺浪费流量的;“手势”作为其鼓吹的最大亮点,但使用门槛太高,前进、后退这些基本功能都需要复杂的手势符号,还不如直接操作。

  最近在知乎、百度知道上看到一些回帖,我终于发现海豚浏览器走红背后的端倪。

  首先,海豚自称公司总部在美国硅谷,拥有国际化团队,但据网上披露,这实际上就是一家湖北武汉的公司,产品研发全部在国内,和硅谷出身似乎并不相符。当然,这也可能是海豚的宣传策略,“墙内开花墙外香”原本没什么,别是达芬奇家具之类的大忽悠就好。

  那么数据呢?能否禁得起推敲?海豚浏览器号称已在全球拥有1000万智能终端用户,一直号称主打Android平台,美国市场,但其在Android Market的下载量才刚刚超过500万,况且用户量不是下载量,由于版本更新,重复下载等原因,用户量能到下载量的20%就很不错了。由此看来,这个数据多半也有点夸张。

  关键的是,海豚在功能设计上有些言过其实了,首先它只是内置浏览器内核上套上一层外壳,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而前文已经说过,其主要功能卖点海豚的手势设计其实相当鸡肋,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完全违背了基础的用户体验设计原理。浏览器不是游戏,基本功能在于让用户最快到达要访问的页面,快捷访问用一个简单书签就能搞定,何必去记那些复杂的手势呢?

  在互联网圈子里,采用先出海,再转战国内公司有不少,如网游领域的大承,做移动搜索的易查,他们都试图披上“假洋人”的外衣回国淘金,但国人却不买账。早年遨游浏览器在海外也是叱咤风云,但之后,面对360强大的竞争压力不堪一击。所以“出洋镀金”只能作为战术,要在战略上胜利,还是得靠产品,否则,一旦遇到更强大的对手,便会原形毕露。

  正所谓“物极必反”,一个行业太火就一定会有泡沫,也一定会有破的那一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的泡沫已经很大了,在这个时候,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做产品,而不是把全盘心思放在所谓的炒作和营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