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门,学生赶车


  孔子出门,学生赶车。呵呵。这是通常的情况。那年头,赶车是一种基本技能,孔子的徒弟们没有不会的,轮流给孔子当司机也是很好玩的事情,这个职务早期子路作得最多,不过这回当司机的是樊迟。樊迟名须,少孔子三十六岁,最有名的事件是这个樊迟有一天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要想跟孔子学种菜,呵呵,被孔夫子骂了一顿,事情以后再说,现在还是回到本章来说事。有时候想想,孔子的徒弟们也真是良宥不齐。这段话,如果换了对颜回说会是什么样子?孔子说完“不违”以后,颜回回答肯定只有一个字“诺”,然后当别的同学问起,颜回可能会说出孔子下面的话来。如果换了端木同学,回答可能就更加精彩了。我本来就算不得是聪明人,就不瞎编了。

  后面的话,其实也就是“礼”的一些标准,孔子讲,一切都符合“礼”的标准,那样就是“孝”了。孔子的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孟懿子本来就是和孔子学“礼”的,何况孟懿子的地位是什么呢?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家”里面的仲孙氏的世子,也就是继承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被定义为“奴隶社会”或者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姑且不说以西方社会为核心的马氏主义是否适合对中国历史的划分。仅从形式上说,从西周立国之后的情况上看。孔子时代恰恰与传统西方的农奴制的“封建”制度有着惊人的类似,和黑暗的西方的中世纪比起来,就差一个精神上的上帝和现实上的罗马教廷,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