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2005年每个学校都连入了Internet,中学和小学的生机比分别达到了5:1和8:1,92%的公共图书馆都已经提供了Internet接入,四分之一的小学在课堂中使用技术,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学校Email帐号。英国大约有7000多个在线与学习指导中心,其中包括3000个图书馆,99%的英国家庭到在线或学习指导中心的距离在10km范围内,89%在步行距离之内(3km)。英国1967年公布的普劳登(The Plowden Report)报告中就已经明显的渗透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这个报告比较引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优先区”的设想并引入了“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其目的就是为进入“教育优先区”的学生提供积极的补助使其发展潜能,求得教育机会均等。可见在引入“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之后,英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已由入学机会及接受共同教育经验机会均等,扩展为使处在社会经济不利地位的学生有得到补偿文化经验和教育资源不足的机会。1997年布莱尔政府上台之后,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理念,重在提高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明确追求把每一个人而不是少数人培养成才。这种教育理念的逐渐发展促使英国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出台了《Every Child Matters: Change for Children》和《Children ACT 2004》。同时英国DfES(教育与技能部)在2004年提出的e-strategy中明确包含了六项优先权(Six Priorities)。这些都说明政府已经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每个孩子尤其是处境不利孩子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在2007年6月DfES发布的白皮书《Care Matters: Time for change》中提出要“打造一流教育”(delivering a first class education)的口号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英国的信息化教育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