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山水画简析


  张仪从祖国山河、从大自然中大口吸吮养份,他平时注意观察周围自然山水景色,行程万里到安徽、河南、四川、甘肃、新疆、等地写生,领略大自然幽深雄壮之美。以真山水作为自己的创作资源,用笔墨来写山水的真性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并使这种表达方式潇洒风流、自由自在,是他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

 张仪的山水,突出的感觉是浑厚、苍茫而抒情,有沉逸之气。他懂得古人说的山水忌纤巧的道理,他偏爱写祖国山水的宏伟、壮阔,画得沉着、流畅,颇有整体气势,反映了他性格中豪爽的一面。但在处理细部如山石、树木和流水时,又不失细致、温情,耐心地用笔墨积成,耐人细细咀嚼与回味。这或许是他性格中柔和、儒雅一面的自然流露。张仪出生在地处江南的古镇义乌,从小受到南方文化的陶冶,他身上很自然地有着南方人的灵秀。这一特点也见于他的水墨语言,他作画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笔苍劲而灵动。他审慎而放松地用笔线、笔触,顺笔、逆笔,中锋、侧锋,拖拉摁捺,点擦皴染,自由驰骋,不求笔到,而求意到。墨色由浅入深,有时精心层层积染,有时及时捕捉和留住偶然得来的墨色效果。在写与染的关系上,写不到时,他力求到。总之,他充分运用他掌握的辩证原理,处理水墨中最重要的浓淡虚实、刚柔轻重的课题。

  古人说要写山水的真性情(山水本身藏有客观存在的真性情),这需要艺术家去深入体验,做到物我交融,即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境界。但真正能体验山水真性情不外乎真诚二字。中国画品中历来讲格调,画家和作品最重要的品质也是真诚。张仪努力用自己的真性情写山水的真性情,写得流畅,写得自在。他十分注意锤炼自己的笔墨功力,但他不为笔墨而笔墨,笔墨既是他写丘壑的手段,又成为他在自我愉悦中传达精神和感情的工具。

  这幅《寒泉图》依旧采用的是以高远的方式来表现山景,画面丰富而饱满。画家对山石着墨颇多,重点刻画,用淡墨渴笔层层渲染,既表现出了石头结实的质感,整体上又通透爽逸,这可谓张仪摸索出的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的张仪画法,很值得学术界关注。这幅作品在构图上分为近、中、远三处景象。近处,岩石上的树木傲然挺拔,苍劲古伟,墨色的变化让其极富动感;中景处为山的主体,沟壑起伏变化,缈缈云雾悬于其间,增添了山川的无限灵气,左侧有一瀑布挂于崖上,似有声音传来与松涛相呼应;远景则用笔逸爽、简练,有的山峰甚至一笔而就,但绝没有单调空洞之感,反而进一步丰富了画面。

 张仪的山水画创作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悟性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绩,但他不满足,他的学养提示他,他要继续努力向大自然学习,向传统学习,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强化自己个性风格。自信而又谦逊的张仪,在艺术的征途上一定能超越一个个山头,向着理想的目标大步前进。
                                             
梁江
                                        2011
12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