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在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郭树清表示,尽管国内外许多权威研究机构一致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蕴藏着罕见的增长潜力,但是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为主的人群就不太适宜参与其中,应当建议他们更多考虑风险较低的投资和储蓄工具。在强化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服务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阳光化、规范化运作,共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说到机构投资者,我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的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中,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由于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在为市场提供长期资金,平抑市场急涨急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坚持价值投资,守得云开见月明。”也是A股公募基金打出的旗号。然而,公募基金成立十三年以来,作为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却并不突出,媒体上称之为加剧市场“振荡”的帮凶。
“由于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普通投资者应该选择基金间接分享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红利”,这是中国市场中多数基金公司宣传的口号。从2007年开始,基金投资开始快速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基金投资者数量迅速扩张,基金开始和存款、保险并列成为普通老百姓理财的三大工具。但现实是,多次市场调整中,高度散户化的公募基金揭穿了 “稳定器”这一谎言(其实,真正损失的是那些渴望得到回报的、可怜的老百姓)。
基金高换手率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统计发现,在416份公募基金的半年报中,今年上半年股票投资活跃度超过500%的基金有85只,而活跃度高意味着买卖股票频繁。如华富价值、华富策略精选股票投资活跃度分别达到了1979.31%和1691.34%,华商产业达到了1025.71%。但事实证明,高换手率并没有给基金带来好业绩。统计显示,华夏等10家基金公司的155只基金上半年亏损306亿元。
而在市场行情好的2006~2007年,他们拥有市场的话语权,基民通过公募基金的强势赚钱。但如今,在IPO发行阶段,是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资金进行询价。在各方利益的权衡下,有些机构昧心地推高发行价格,致使发行价过高,上市后股票快速破发。最终,公募基金照样可以提取管理费,而基民却成为亏损的埋单者。在炒作阶段,公募基金的失误或者不负责任,同样会导致基民大幅亏损。
三季度,股债双熊,泥沙俱下。上证指数单季下跌14.59%,市场情绪低至冰点,公募的生存危机也日益凸显。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60多家基金公司三季度内合计亏损超过2500亿元,接近上半年亏损总额的2倍。此外,上述60家公司在报告期内无一取得正收益。季度内,除货币基金外,股基、债基、QDII等基金品种全线发生亏损。
目前,公募基金地位江河日下的原因,是公募基金长期以来习惯于躺在政策扶植的温床上只知“靠天吃饭”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基金管理费向上,投资收益向下”的基本特征。在现行制度下,由于基金公司一般按固定费率提取管理费,基民赢亏与公司管理费无关,基民利益与基金公司利益纯属两层皮。这充分说明,在没有充分竞争的背景下,现行基金管理制度下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等弊端反而越来越放大,最终势必养虎贻患,成为危害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祸害。
吃政策偏饭长大的公募基金好比断不了奶的孩子,生活自理和经济自立的能力都成问题,其浮出水面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自然会无限放大。可以说,当前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地步。其中问题的核心,是基金经理没有把基民的钱看成是自己的钱,有时甚至当作唐僧肉来出卖。因此,笔者以为,公募基金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目前的 《证券投资基金法》过于偏向基金管理人,管理人的权利与其义务极不对等。不从根本上解决基金管理人的约束激励机制,出台再多的制度补丁、再多的“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字眼都将是一纸空文。从最终的发展方向看来,现有的公募基金和国企经济一样,不经过一番改革,不可能真正达到规范的要求,也不可能具有适合在全流通的市场条件下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活力。而未来基金改革必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化,要体现基金投资者和持有人意志,要走出现行制度体制性局限的“围城”,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方向,以发行体制、公司治理机制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地推行基金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稳定器”不稳定,公募基金改革刻不容缓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