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转变提早到来,隐忧何在?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凌晨1点,世界人口达到70亿。

  时下类似的论调频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世界人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理由是过去30年少生4亿,使70亿人口大关推迟5年;当然,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目前的人口规模可能会超过17亿。

  对类似论调的调侃也不少见,此时我们需要对中国人口隐忧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时至今日,曾经我们高度引以为豪的“以7%的土地养活22%人口”的话语在今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已经早已不成立了。

  综合人口与发展的数据考察,美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人口生产和增长轨迹是遵循生育规律的。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印度总人口会超过中国,届时印度达到13.96亿,中国为13.94亿;到2026年中国人口规模会达到历史最高点,总数将达到13.96亿。至此之后,人口总量开始下降,2050年为13亿,而印度人口将会达到16.56亿。换句话说,中国未来10余年时间都将处于人口低生育期。

  人口规模非线性增长和缩减都是有惯性的,一旦快速增长就会呈现出膨胀压力,一旦缩减也会是沉重的下滑压力,21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口转变将会加速。

  人口政策影响人口数量总是有边界的,决定人口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18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直线式的增长已经证明了这一规律的存在。人口增长取决于性别结构和人的生理行为,当然也不容否认灾变、战争和人口政策、医疗技术等外生冲击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人口转变需要承担沉重的代价,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台湾等。

  遗憾的是,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人口增长和转变论,过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人口过多或过快增长的担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尔萨斯、马克思和马寅初的三马人口论,但罕有对人口转变和规模快速缩减危机的认识论调。

  但是,截至目前我们很难找出第二个类似于我们的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与此同时出现高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两种力量共同改变人口发展和生产的自然轨迹。

  20世纪80年代后,计划生育政策(急刹车)和工农经济结构转变(慢制动)共同作用于过去30年的人口增长,其他任何国家都未出现过类似的人口增长轨迹调整。

  当下中国人口存量规模巨大,增量变化轨迹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加大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难度,但是提早谋划面对人口转变难题应对的解救措施显得尤其急迫。

  今天中国真正的人口问题并非对总量膨胀的过度担忧,而是如何应对人口急速下滑时代的到来引发的重大社会和经济问题,人口结构难题中的老龄化和性别失衡只是派生出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