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即将结束,2012年即将到来之际写下此文,意在重申经济学离我们最近,但是缘自于给世人日益注入的研究神秘感、装腔作势的语言表达,经济学研究及文本呈现正在与常人的认知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正踏上“疯狂”不归路。经济学研究抽离式的表达,看似非专断式的阐释,很可能错误地引导着这个社会。
经济学(Economics)的本义是“经世济民”,因此有了最早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这样的定位更多地是与统治者肩并肩,因此远离了普通人,经济学人学经济学、研究经济学也就显得“高高在上”,甚至由于带着一种神秘色彩而变得越来越远离世人。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与人有关的现象”,主要是告诉为什么——Interpretation?但也会高谈应该怎么做?这里说的人是广义上的人,包括微观的个人、组织和其他群体。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模型构建的重要假设前提是理性“经济人”,以及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足够理性的。可是现实中很难出现构造一个理性的环境,大多是时候都是非理性的因素存在并且自主导作用。庞杂的经济体系由无数微观个体组成,除受个体自身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会由于集体非理性而反作用于个体的理性选择,让个体的理性变得不大理性。经济学的存在或者研究推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显得极为重要,对非经济学人而言,在中国经济学研究被贴上“神秘”和“高不可攀”的学科标签,专属于经济学人的研究领域,离大众普通人极其遥远。主因有:第一,经济学研究与“地气”脱钩即变得脱离现实的结果;第二,经济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或者经济学普及式的教育推进缓慢。可以这么说,经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学科与人靠得最近而且又与人紧密相关,并且依据现象总结出规律的学科,在此基础上为施政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最近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急速变化已经悄然使得经济学与大众的距离逼近了,2001年加入WTO——贸易,名牌和进口商品购买,茶余饭后、大街小巷大街讨论最多的股票、房价、猪肉价格(通货膨胀或CPI)。
给经济学一个定语,经济学研究对象就变得非常明确。这也是大多数非学人或者不同学科研究的人喜欢干的事情,诸如文化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美女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等,对于经济学的通俗解释和大众化,大量的专著和经济学小品、散文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尝试。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传播与渗透,随着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的深入,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现实诉求增强,经济自由化思想快速生成,换句话说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学界已经快速形成。与100多年自由与平等思想不同的是强调经济自由和市场化的重要性,弥漫着各行各业,时至今日我们似乎淡忘了被翻译为中文“西方经济学”的真实含义,忽视中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土壤何在?近200年的经济学发展中心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下,至少目前还未看到“东方经济学”或者被广泛接受的东方国别经济学。反观而论之,不乏有新左派经济学家,这种思想对抗背后深层次原因是“海归”学者与本土学者的思想交锋,舆论争辩的直接结果。
从目前来看处于上风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学界主流的声音是“自由”。然而中国经济运行实践与经济学思潮形成强烈对比,研究与实践呈现出一种悖逆趋势,以至于对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批评论调随处可见。经济学家的身份,与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差异,致使这种对抗还会不断地延续。2011年11月,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扩散,当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正准备讲“收入不平等性”,哈佛学生罢课将经济学与经济的关系认识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是其他学科根本不会出现的“尴尬”局面,恕不论罢课运动的社会反响。
写作散文和短论,一方面是为普及经济学知识而采取的行动,经济学研究只不过是用专业的语言对常识加以总结而已。当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越老越偏离真实时,空话、套话甚至是错话和官话布满了整个信息场,这时作为学者更应该站出来加以纠正。缘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谈及规律实属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步入正轨规律发挥作用时即为中国经济学建立之日。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大多数科班出生的经济学人也未领会基本的经济学研究精神,论及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更是遥远,所以就难以要求他们学会用“经济学家”的大脑和眼光去思考、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难题。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或者现象,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的资源或要素的优化配置,利益分配极其作用的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有利润最大化假设、效用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支出最小化、成本最小化或剥削最小化等,以及关于“预期”,这些经济学学科专业词汇在现实中其实与每个人都会息息相关。比如理想预期,其实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对未来的一种判断,投资者认为房价会上涨就购入以待升值,如果买房只是为了居住那么更期待房价下跌才会购房。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参与经济活动,以至于神话了经济学的论调处处可见,经济学家搞垮了经济;当然,也有贬低的种种话语,经济学家是骗子——预测总是错误,经济学家是“砖家”——砸死人;甚至弥漫着经济学家应该对经济的扭曲发展负责的舆论思潮。但我们要问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没有这么强大?日本的经济学家没那么强大?中国的经济学人更没这么伟大?或许,30年,50年后,当中国经济可能性地步入正轨之时,经济学家受到“重视”之时,经济学和经济学人受到这样的“礼遇”或许可以牵强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