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破发


  新一轮破发潮给依靠打新博取无风险收益的投资者"当头一棒",而舆论将这一切归咎于新股发行体制。但笔者认为,"打新不败"神话的破灭,是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起点。

  首先,破发的直接动因不外乎市场总体低迷、高发行价与高市盈率。因为发行人有多圈钱、承销商有多赚佣金的利益动机,它们都有高定发行价的利益冲动。没有了"窗口指导"的约束,机构投资者为了确保申购成功,竞相提高对新股的报价,新股发行市盈率迭创新高。就在这种"IPO溢价"的假象下,一二级市场价差越来越不合理。当超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时,破发就成为市场必然的选择。

  破发意味着个股泡沫的破灭,当市场的无形之手开始一个个挤破个股泡沫的时候,中国股市才有可能整体性估值回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去泡沫化过程。

  其次,破发将会导致资金向市场已有的相对估值合理的股票流动,促使市场目光更多地聚集到发行企业的业绩上来,从而促使更多的已上市和潜在的上市公司专注于经营业绩的改善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投机氛围充斥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破发可以极大地"摧毁"投机者的心理预期,强化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有助于培养价值投资理念,真正让资本市场回归到投资的功能上来。

  客观地说,破发现象会迫使承销商和发行公司要更加合理的为新股定价,否则不单是破发的窘境,更可能是发行失败。只有存在这样的"硬约束",承销商和发行公司才可能不单纯追求募集资金的量级,才能促使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提高定价能力,营造多方共赢的市场定价格局,中国的资本市场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发现者。

  市场是最好的风险教育。在"高收益、零风险"的打新"传统"下,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一再造就了中国证券市场高超额认购倍数、超高募集资金的传奇。这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极大弱化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当各领域的资金(包括许多产业资金)都涌往打新的时候,中国资本市场的"异化"达到了极致,"不差钱"的假象掩盖了市场畸形的现实。

  现在,破发给了打新者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将促使投资者回归理性,培养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