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将日趋恶化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向恶化的严峻挑战。尽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但外部空间却越来越小,外部环境却越来越恶化,中国发展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或许已经过去。

  首先,冲突性的麻烦会越来越多。中国是美国一直放心不下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让美国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小布什上任之初,对中国采取的态势咄咄逼人,只是因为“九一一”事件的发生,暂时中断了这咄咄逼人的气势。当反恐战争即将收尾的时候,为了维护世界霸权的地位,美国开始将全球战略的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消灭这个潜在对手。最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毫不隐晦地向全世界高调宣布:这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二次重大战略调整。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也恰恰迎合了对中国抱有不安心理的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这些国家无疑会依重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从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美国有可能通过利用南海争议激起亚洲的军备竞赛,用对付前苏联的手段来对付中国,拖垮中国。所有这些并非杜撰,也并非炒作,更不是危言耸听,在今年的东亚论坛上,这些国家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其次,全球经济景气越来越差。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主权债务危机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有可能陷入长期的衰退,特别是高福利的西欧国家,面对主权债务危机,似乎到了束手无策的境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对任何国家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中国经济,更是如此。再加上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还没有破解;各种突出的社会矛盾需要解决,如此等等,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现实的情况与我们的愿望正在背道而驰。中国股市的持续下跌,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担忧。还有外资外企纷纷撤离中国,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这种忧虑的加重。

  第三,能源危机越来越深。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虽然采取了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战略,但依然难以满足中国对能源的增长需求,美国对中东地区伊拉克、利比亚这两个石油大国的武力改变,让中国失去了一部分石油来源,虽然没有完全失去,但起码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遏制。叙利亚的局势也令人担忧,美国要改变它的决心已定,只是时间问题。完全控制中东地区及其石油资源,是美国的既定战略,也同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也是意在控制南美和南海石油资源。显而易见,美国的目的就是要扼住或者是切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以此来削弱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彻底排除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者。

  外部环境的日趋恶化,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但战略机遇期仍然没有结束。这就需要中国继续扛起和平发展的大旗,避免对抗,不能逞一时之强,要卧薪尝胆。如果对抗,搞军备竞赛,恰恰正中美国的下怀,对此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进一步将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增强各国对于中国经济的依赖度,用经济将中国与世界捆绑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对外开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一旦遭遇外部环境的恶化的时候,就搞经济孤立主义,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而是要通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体系,在融入中去获得经济好处,不融入其中,好处从何而来?要通过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创新机制,形成全民创新的局面,这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