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不多 无需抽税


  有议员建议政府对物业征收空置税,以防止业主囤积居奇。空置税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情况下推出,或许有助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但现时香港楼宇空置的情况并不严重,未宜实施这类单方面针对业主的,带有惩罚性的税项。

  或许会有人见过街头街尾有个别铺位空置多时仍未有出租,或见过某些屋苑入伙后晚上仍然乌灯黑火。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不宜以偏概全。我们要判断一个地方的空置情况是否严重,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感觉,而是要看统计数字。

  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的统计数字,香港住宅物业在2010年的空置率仅有4.7%,比正常的自然空置率5%还要低。环顾世界其他的大城市,能有这样低的空置率的并不多见,可见资源浪费的情况在香港并不严重。

  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缺乏建设,人口却不断增加,结果楼梯底、冷巷都要住人,空置率几近零。但这是不正常的,没有人希望香港也会变成这样的情况。

  香港虽有个别地产商,要价不合理,以至楼宇入伙后,仍有单位久久未能卖出,造成长期空置;但这并不普遍,香港的主流发展商都采取货如轮转策略,会争取在入伙前就把楼宇悉数售清。香港的楼花市场相对活跃,发展商囤积居奇的情况并不严重,发展商在取得政府的预售同意书之后,大都立即开盘。出问题的反是有人想偷步,同意书未到手,就预先展开销售活动。可见政府根本不用以抽税的方式去逼他们卖楼。

  不过,香港的楼花买家,很多都是投资者,他们并非买来自用的,要等用家来承接(或租或买),这就需要等一定的时间,但这个过程,通常在新楼入伙后半年至一年内就能完成。所以,以整个城市计,香港的空置率仍处于相对低的水平。

  有人可能觉得,市场上有投机者透过转让图利始终不是好事,最好没有炒家,也没有空置。但在现实世界,楼很难互换;想买你间屋的人,可能很想把他间屋卖给你,但你不一定喜欢。因为你卖楼的时候,只会考虑买家所出的价钱,而不会理他是用家还是投资者,更不会随便接受他原先的居所。你一旦套现后,就可以自由地去市场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

  然而,若果世上没有投资者,没有空置单位,你就只能遇到想把楼卖给你,而没有别处可搬的人。那岂不是你们先得互相看中,然后约好在同一天,你搬进来,我搬进去,想装修一下也没有机会。

  由此可见,房屋市场不能没有自然空置率。至于这个空置率可以压多低,不能凭主观去判断。根据世界各大城市的经验,能降到5%已很不错。如果跌到接近3%,社会上的人早已叫苦连天,觉得非常不方便。香港人不一定喜欢处于这样的境况。

  香港现时的住宅空置率只有4.7%,如果还想进一步往下压,难度很高,亦没有必要;硬要去做,代价很大,结果也不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