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高福利制度的“苦果”,我们不能再尝


  继希腊之后,意大利、西班牙债务危机加剧,近日又传出法国将下一个“沦陷”的说法。欧洲正处于自二战以来的“最艰难时期”。

  欧债危机,中国应当“思考”。高福利制度固然“体面而诱人”,但这种高福利只有整个社会中一少部分人群可以享受到,而大多数人是享受不到的。再者,高福利是一种“温柔的腐蚀剂”,使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不需再具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不愿经营实体经济,社会上“能创造财富”的机遇不再是靠实力,而是靠关系,走门子,凭裙带、搞拉帮结派,行贿受贿,钻进入能享受到高福利阶层;或者是钻政策的空子,投机取巧,官商勾结、商银共谋、空手套白狼式的“创造财富”、“一夜暴富”模式横行。社会没有了活力。高福利制度自然就成为危机的“推手”?当举债高消费耗尽了积累的财富后,没钱高消费,对商品的需求必然减少,外贸需求一定会萎缩,那些靠外销而生存的企业,就会遇到“城火殃池鱼”的困扰?产业“空心化”悲剧不发生才怪。

  欧洲忙着“去福利化”我国急需“补欠账”

  德国媒体公布了一组数据:被认为欧洲最勤勉的德国人每周上班4天至5天,一天有4.5小时午休和咖啡时间,人均年休假173天;另外一些事实:德国用于养老金等社会福利的负债高达5万亿欧元,希腊与意大利参议院先后实施财政紧缩。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测算,欧洲国家占据全球薪酬最高国家“前三甲”、几乎全覆盖的免费医疗、福利支出平均占政府总支出的50%左右,其中法国高达70%。

  “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无力负担高福利的弊端,欧洲可能因此进入‘去福利化’进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田德文说,“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欧洲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则是受益于其福利制度。”

  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

  一位来北京的打工者,儿女在老家。当施工时摔伤了手臂后,除工地上赔偿的一部分外,别无什么指望。他不享受城市人看病报销的优惠待遇、孩子们来北京有学上,学费、生活费没保证。原希望进城多挣些收入以便给父母养老几乎瞬间化为空想。

  “就业难、上学贵、不敢生病”,类似的困惑在低收入人群中很有代表性。近年来,我国社保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等陆续出台确立,但针对农村人口的户籍改革、就业、培训、社保等制度还有待完善,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等问题也期待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腐败、公款消费屡禁不绝,部分行业的“隐形福利”加重分配不均。

  不破则不立。不破‘垄断’,则我国每年增加财政支出提高社会福利的成果就会被抵消。

  一些国家政府高筑债台支撑福利的做法不可取,社会制度最重要的是公平、效率,决不能‘嫌贫爱富’,不能让基层劳动者‘出了力却伤了心’。

  西方没钱消费,对我国贸易摩擦必然增多

  欧债危机有一个显著的产业背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大量制造业外迁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不振时无力“输血”。

  欧债危机警示我们,不论政策还是企业界都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预警机制,不能如“温水煮青蛙”直到事态严重才重视。当务之急是梳理和清除影响“中国制造”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改革和调控“挤压”投机性资金在房地产领域的获利空间,防止生产性资本“抽离”实体经济。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在欧债危机背景下部分地区和行业也“状况频出”,最近的一个例证便是温州大量企业出现“债务危机”。。

  在温州,一些企业关停转行,一些企业外迁至东南亚国家,部分传统行业已出现明显萎缩。一度占据全国产量90%的温州金属打火机行业已萎缩五分之四。近年来还不断出现“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转做投机的“僵尸企业”。

  游资从实体经济“抽离”,四散进入房地产和高利贷领域,不但加大了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难度,且直接推高了物价水平。“抑物价”已是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温州“百强企业”中,除两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40多家制造业企业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开发,其中不乏知名制造企业。。

  温州“债务危机”表象是高利贷,实质则是实体经济“空心化”。调查发现,出现“空心化”苗头的原因,一是对房地产和放高利贷暴利的渴求,二是做实业和产品艰难,三是“羊群效应”。

  炒房或放贷轻松进账千万,做实业辛辛苦苦才赚人家零头,这种刺激谁受得了?

  日益萎缩的“实体业”,融资难、用工贵、原料涨,让人担惊受怕。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传统外贸企业第3季度以来已感受到“阵阵寒意”。义乌海关数据显示,当地外贸出口额环比2个月下滑,10月份对欧贸易环比下降超25%。商务部预计,我国出口环比增速回落的态势可能持续到明年。

  今年前10月我国贸易顺差收窄15.4%,其中10月份顺差收窄超36%。世贸组织统计,前10月欧美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占其发起总量的一半。

  欧债危机会拉低中国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出口减少7%,中国正面临世界贸易停滞和贸易保护主义风险。

  尚德、英利等国内知名太阳能企业正忙于对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进行抗辩。本月10日,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

  一旦美国诉讼成功,其他国家可能效仿。于是国外客户开始持单观望。

  从传统刚性需求产品到新兴产业遭遇反垄断反倾销,从做空“中国制造”到美参院执意通过人民币汇率案,欧美主要贸易国这些行为均释放出一个信号:争夺海外市场和贸易顺差的“战斗”已悄然打响,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汇率上升、成本涨价、贸易摩擦,国内外因素交织让一线外贸企业倍感压力。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减少受人掣肘的风险?

  应当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促进能增加就业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应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赋,个体户应减免税收,达到藏富于民,扩大国内消费,加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再者,必须尽快改变少部分人群可以享受到高福利的现状,实现国家财政支出提高社会福利的成果由全体国民都能共享的“大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