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的关键是改变收入分配不平等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将出台。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内贸发展规划,预示着: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中重要的一环,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报道业已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内贸易发展以“万亿”为单位敲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15.7上升到30;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2010年的37上升到70。

  高唱消费凯歌是否能够为中国经济增长解套呢?诸多疑惑急需求解:靠什么消费?消费什么?如何消费?

  谋划刺激消费的理由不外乎两个:其一,三驾马车中的外贸和投资遭遇了重创,或者说面临转型;

  其二,经济增长乏力需要另寻他路,蒙受了西方经济学思想影响下消费自然成了首选目标。在关键时刻,谋划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消费并不是唯一之路,甚至是不可取之策。进入21世纪,投资出现超常增长使得投资和消费失衡恶化,自1991年后消费占GDP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由64.7%下降到2009年的47.4%。

  与此同时,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方面:2010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8%,预示着投资相对经济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消费。对比之下,投资率上升到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率下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分配和交换才是“关键”节点。在解套经济增长困局之时,目标和手段的本末倒置是禁忌,需要把方法方式搞对。相形之下,印度长期保持着稳定态势,消费占GDP比重始终维持在70%左右,1999年最高时达到78.4%。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较低,但是消费倾向并不低。我们需要被“教化”如何消费吗?答案是否定的,刺激只是饮鸩止渴。上一次刺激消费试验下,2008年和2009年居民消费占比分别提高4.3和1.9个百分点,2010年又下降。借助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概念进行理解会发现,两个生产过程需要互动,最终的表现形式则是生产与消费。可以说今天中国面临的发展难题是交换和分配扭曲,以至于其他两个过程的平衡调整速度缓慢。

  城乡二元是理解消费的重要视角。我们此前的研究发现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是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且唱衰中国人不消费的居民消费不足是收入分配不平等,两者是过程和结果不平等的统一表现形式。

  某种意义上讲,消费可以视为投资?中国真正的不平等是消费不平等。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资源分配结构,说到底经济发展是为民发展,当有消费需求而不能变为变现时,这条路被堵死就是因收入约束着。

  统计数据表明,不同收入组的消费和收入的比差异巨大,低收入群体入不敷出,即消费大于收入。当受到收入预算约束时,消费俨然是无米之炊。

  建立消费社会的前提是微观经济主体无后顾之忧,胆敢消费、能够消费和商品提供实现了良性互动。城乡收入不平等以及农村、城市内部的不平等都使得刺激消费之路将会异常艰难,回归经济发展以及收入分配的增量改革和存量调整才是解决困境的必然之路,躲不掉,离不开。

  (作者系湘潭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CRR)教师,重庆大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