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人的发展程度,自当是以往无数代人发展的累积、叠加、总和。
那么,无数代人已经作古,其发展成就是如何在今天一代得以显现?我以为,这种发展成就的累积、叠加、总和,主要路径有三:(1)生物遗传、物质积存和文化传承。先辈们走了,但繁衍出了接续其生命的后代,其生物密码一代一代遗传,香火连绵。(2)先辈创造的物质成果,为下一代继承享有,维修、维护、完善发展,后代也可以从中解读、获取隐藏的精神成果。(3)先辈创造的精神成果,有些被注入物质,有些言传身教侵染后代,有些能够编码的知识或集结成书或其他精神产品,供后代学习、解码、传承。
上述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出生时所必须面临的外部情势。刚刚降生的婴儿,很像是一个“小动物”。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自我所携带的生物密码已经“被决定”,个子高矮、相貌美丑,乃至寿命长短,以及物质代谢能力,都受之父母,难以自主,无法更改。这就是自我必须接受的“生物给定性”。不仅如此,一个人出生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国家制度,家庭地位,也是给定的,不由自主。这就是自我必须面对的“社会给定性”。这两大“给定性”,每一个自我无法逾越、无法选择。
既然存在“给定性”,必然也存在“可变性”和“选择性”。自我的希望也在于可变性和选择性。从理论上讲,生命诞生到生命消亡,自我将经历半个世纪以上,接近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自我所面对的文化习俗、国家制度和经济社会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这种持续发展变化就是自我所面对的“社会可变性”。正是这种“社会可变性”为成长、成熟过程中的自我提供了无数挑战和机遇。自我的希望在于,面对“社会可变性”,做出合理选择,迎接挑战,寻求机遇,发展自我,提升生命价值。
正是在无数次“合理选择”中,自我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了人的自我塑造。从这一点讲,人是选择性动物,人的一生就是选择的一生。一生就像一个长长的机遇链条,在每个环节都具有选择性。值得指出,人生只有一次,生命不能重复,每一次重大选择都具有不可逆性,每一次选择都会成为后续选择的前置选择,这就是人生选择的依赖性。悔恨当初,推倒重来,必然是时过境迁。大家常说“盖棺定论”,这里的“定论”是终极结论。其实,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形成阶段性“定论”,“盖棺定论”只是若干阶段性“定论”的复合叠加。所以,人生的每次选择都非同小可。提升生命质量,就必须提升每一次选择的质量,而提升选择质量,取决于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智慧。
值得庆幸的是,每一个自我都有一颗与生俱来的聪明大脑,蕴藏着无限发展的天赋智能。先辈们所创造、所留存的精神成果,是每一个自我能够分享的共有资源。这些共有资源,有待每个自我吸收转化,开发利用,发展提升。如果说自我的物质代谢具有一定的“给定性”,那么精神代谢则具有可变性、可选择性。如果说物质代谢是他人建造,那么精神代谢则是自我建造。如果说发展经济主要是满足和促进物质代谢的需要,那么繁荣文化则主要是满足和促进精神代谢的需要。如果说物质代谢决定了自我生命的长度,那么精神代谢则决定了自我生命的厚度和高度。如果说“吃饭”是自我摄入外部物质资源,维持自身物质代谢的需要,那么“学习”则是自我吸收外部精神资源,维持和推动自我精神代谢的需要。动物与人的差别是会不会学习的差别,人与人的差别则是学得多与少的差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人的自我建造。学习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
人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必须自我行动,也就是自我实践。与动物不同,人的实践是自主、自觉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者必然面对一个自我实践的能力问题(可简称为“实践力”)。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支持的实践活动,必然是仓促的、盲目的,甚至是冒险的。归根结底,实践力是实践者的能力。实践者的能力,包含了(1)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也就是客观规律;(2)关于主观世界的知识,也就是自我需要的认知;以及(3)主观推动客观规律的知识,也就是科学技术为实践所提供可能支持。注意力、意志力、内省力、想象力、思考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既是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实践的基本能力。
实践需要知识、信息和技能支持。实践的能力取决于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能力,实践的质量取决于获得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质量。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自我人生经历所积累的经验,绝大部分则是前人经验或者当代人所形成的经验。要获得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和技能,需要自我亲身经历,向实践学习,提升观察力,读好“无字书”。但这远远不够,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门槛”提高,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知识、信息和技能支持,需要学习前辈的积累和别人的探索,需要向书本学习,提升阅读力,读好“有字书”。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社会,学习是实践的“前奏”,实践的前提,实践的基础。从这意义上讲,实践力取决于学习力。学习推动了实践,实践深化了学习,进而实现了人的自我建造,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在物质代谢的基础上进化建造了精神代谢机制。物质代谢讲究“平衡性”,所以物质代谢进化速度缓慢,代际变化甚微,一代一代简单重复。一个人每天摄入的蛋白与能量几乎是一个恒定数字,不足或者超过这个数值都会积累出代谢疾病。贫困导致营养不良,富裕滋生“富贵病”。精神代谢讲究“扩展性”,所以精神代谢具有无限升级和扩展空间。所谓知识无限,学海无涯。人与人在物质代谢上有差别,但“天设地造”,差别不大。人与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精神代谢上,后天自我建造的精神代谢“巧夺天工”,经过日积月累,便由“潜龙在渊”升华至“飞龙在天”。也就是说,人与人起初的差别不大,经过后天自我建造过程的累积,差别越来越大。不少自我没有建造起精神代谢机制,乃“池中之物”,困于“无知”,死于“无知”。人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天设地造”,而在于“巧夺天工”,在于人的自我建造,在于精神代谢机制的构建和日臻完善。
大家知道非常熟悉劳动创造人的故事。这是马克思的基本发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劳动伟大,劳动人民伟大。然而,劳动需要学习知识、信息和技能。心灵手巧,聪明的大脑驱动着勤劳的双手。学习是智能发展的基本路径。所以,劳动质量取决于学习质量,劳动力取决于学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发展进步的源头在于学习、在于大脑思维。大脑潜藏着无限发展的资源。可以断言,创建学习型社会,推动学习革命,切实提升学习力,让“脑黄金”大放异彩,是人的自我建造,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命题。
学习:人的自我建造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