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人冒死大包干的启示
廖仁平
关键词:小岗村 大包干 经济体制 政治改革
提 要:简要分析表明小岗村人冒死大包干属于非自觉性创新,它是小概率事件,它是创新文化的一个典型反面教材。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就是这样一个当代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事件,当用认识的正态分布等动态规律来分析时,可得到的启发仍然可以是相当有普遍意义的。
在国家全面控制宣传工具并只允许绝对服从时,当时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真的认为(或假装真的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任何方面都是最好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有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合时宜的地方,至少可以说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就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及人们的普遍觉悟。
1978年时的小岗生产队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不可能懂什么系统理论,也不可能懂什么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呈现出一种正态分布,它们只是想要吃饱饭,在集体生产无法确保这个人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时,他们冒死一搏,全国范围内第一家偷偷地将生产队的土地包产到户(这是发生在强大社会主义中国最基层的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的非暴力抗争的经典事件)。
他们这种“胆大包天”的行为在当时已经足够杀头罪了,但他们却碰巧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群。无意识中他们成了少数掌握真理的人群,并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农村改革打了“第一枪”。天保佑他们成功了,所以今天人们将他们视为英雄,如果执政者一发现就严惩不贷,还会有今天的农村改革吗?
以成败论英雄是多数人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争功诿过”的社会文化基础,如果政府只允许探索者们成功不允许失败,则这个政府统治下的国民们有几个人愿意去冒险探索呢?除非不冒险也是死路一条,就像小岗村当年快要饿死时那样。这样的冒死性创新不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它不可能成为社会普遍创新的典范。
人类今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才是促进经济增长并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选择,创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有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但创新的失败概率非常高,如果不尽快建设宽松、宽容、包容、自由探索等创新氛围,一切创新都将成为无本之木。除非等到快要饿死时,人们才会拚死一搏。但这种拚死一搏的创新成果不可能太多,在与具有先进创新文化国家的竞争中,这种不到万不得已时才非自觉性地去创新模式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小岗村人冒死大包干属于非自觉性创新,它是小概率事件,它是创新文化的一个典型反面教材。这大概才是小岗村人英雄壮举给我们今天带来的最大创新启示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提出这个口号不难,难的是落实它。而要落实它,没有国民们的独立意志,自由思想,可能吗?而要让国民们普遍地具有独立意志、自由思想,政府又该做些什么呢?每个社团以及每个公民又该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