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143)
2011-10-3
关于讨论“普世价值”的历史方法
近些年在中国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很多。由于很多讨论是结合现实环境和条件,是针对现实问题的,各种意见经常偏于某些方面,脱离了历史的过程性和复杂性,所以很难统一意见。
要使得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和认识取得一致,根本的是应该运用科学的、历史的方法。什么是科学的、历史的方法呢?
首先,要问一问“普世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知道了“普世价值”的产生及其条件,才可以说它是否一个真实的问题,是否可以讨论的对象,是否有讨论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知道“普世价值”的产生和条件,即不知道是否真实的存在“普世价值”,又为什么要讨论它,又如何讨论它呢?
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在人的交换和交往活动中产生的。没有交换和交往活动就不会产生“普世价值”。同时人的交换和交往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人们交往的一定的社会形式决定了社会“普世价值”的存在。“普世价值”则反映了一定社会形式的交往和交换。因此脱离了社会形式讨论“普世价值”、脱离了人的交换和交往活动讨论“普世价值”,都是不可取的、也没有意义的。
其次,要看一看“普世价值”的内在关系和构成形式。人们的交换和交往活动不断地发展了扩大,其所依托的社会形式也会越来越复杂,反映它们的“普世价值”也不是简单的干巴巴的教条或理念,而是活生生的、丰富的、具体的、符合不同社会形式的意识概念。如果不知道“普世价值”的内在关系及其形式,又怎么讨论“普世价值的”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呢?
社会交换和交往活动的社会形式越是多样、越是广泛,其表现出“普世价值”的构成就越是复杂。现在人们在讨论“普世价值”的时候经常将“普世价值”当作单一的或单纯的信念,以为可以用一种单一的信念改变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可以用某种“普世价值形式”代替别种“普世价值形式”。只有当全世界的交换和交往活动都同一化时,(比如当全世界的交换都用一种价值尺度的时候)才可能有惟一的“普世价值及其形式”。
再次,要想一想“普世价值”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问题。“普世价值”的产生就决定了它的消失。这更是很少有人思考的问题,也是缺少历史意识的集中表现。只有想到了“普世价值”的发展,想清了“普世价值”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才可以懂得“普世价值”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如果不知道“普世价值”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就不可能知道讨论“普世价值”的目的和意义。
人的“普世价值”会随着工业化交换和交往活动形式转向信息化知识化交换和交往活动形式,而发展改变,由标准性和规范性转向包容性和模糊性。
在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时候,要区分对策讨论与理论讨论与学术讨论及其关系。不可以将三种讨论形式混淆。否则就容易随意的变换讨论方向,使得讨论失去效果。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