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新华社记者周定舫写的一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后来做改动被选入中学生语文课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曾给学生讲过这篇说明文。
“看完了所有浮雕,我们又围着碑座,走了一圈又一圈,细细地瞻仰这些浮雕,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课文中的这段话激起我一定要去北京天安门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欲望。
1982年6月,我的愿望实现了。踏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我围着纪念碑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心中充满了对从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的敬意。
2001年,孩子去北大上学,我又一次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然而一种失望的情绪弥漫在我的心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拦了起来,民众不准近距离瞻仰,浮雕、碑文都看不到,想对孩子进行一次革命英雄主义的美好想法被现实击得粉碎!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了?难道就因为一次意外而永久对人民封锁?真可惜那么好的纪念碑,现在不让民众近距离瞻仰,不知道是什么人阻碍人民和英雄心灵近距离交流,阻碍人民接受英雄主义教育,太气人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对人民开放,那纪念碑上“人民”二字还有什么意义?
“10月1日,首都各界代表5000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天安门广场,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排成10个整齐的方阵。在他们身后,2000名精神饱满的青年手持彩旗,组成壮观的旗阵。9时58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行来到各界代表方阵前,出席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
看着这新闻报道,我知道,这只能是一种姿态,它不可能从根本解决让纪念碑承载着对全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问题。
一年300多天你搁置纪念碑,而忽一日你极其隆重地开放一回,它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民众近距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重温历史,激发今人建设美好和谐家园的一个重要路径。近代中国170年以来,无数志士仁人鲜血流成河,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一个,即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国民党那个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
长眠于被热血浇灌的沃土上的先烈们,如果得知为他们建造的英雄纪念碑却不能为被他们拯救的民众所瞻仰,他们将会做何感想?
我深切地期待重新开放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它物有所值,充分发挥它的巨大教育意义,让它成为人们心灵的一面严峻的镜子,时刻对照着自己,时刻警醒着自己——我的每一天所作所为对得起英雄们吗?不然,我们只能去默读普希金的《纪念碑》。因为在那里:
“我所以永远能和人民亲近,
是因为我曾用我的诗歌,
唤起人们的善心。
在这残酷的世纪,
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死者,
祈求过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