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格雷厄姆也愤青


  自己已经不止一次读《证券分析》这本书了,不过,最近重读的时候才觉得其中有些地方自己是不太赞同格雷厄姆的观点的,比如说:对待投机的态度。

也许是受到《通向财务自由之路》的影响,自己一直认为投机或投资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大家都是利用已有的数据或者资料来预测未来的标的可能带来的赢利机会。

只不过,投资,更多的是利用公司的基本面资料进行分析;而投机,更多的是利用市场运行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两者都是使用过去式的资料,而分析的方法和过程都是依分析者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结论也就会千差万别。而这样的局面正是导致了长期成功的投机者很少见,长期成功的投资者除了巴菲特也很少见的原因。

书中,格雷厄姆也有谈及投机,总体来讲他是反对投机的,并对投机是否可以使用证券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对于他的质疑,我的感觉是:苍白无力。

他列举了三条不适合于把证券分析方法应用于投机的理由:1、投机对投机者不利,会抵消证券分析带来的好处;2、投机环境中的分析因素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这使得市场对于证券分析的危害更严重;3、投机所涉及的因素不在证券分析的范围之内。

不知道格雷厄姆是否亲自参与过投机,或者认真研究过投机的方法,不过,他在书中列举的方法很明显是有问题:举例来说,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创造财富的简易方法:在市场购入一批收益-价格比最高的普通股,同时又卖出一批收益-价格比最低的股票。其背后的思想是,无论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有利还是不利,对于这两组股票的影响应该是一样的,因此买入的股票从总体而言应该优于卖出的股票。

实际上,他所说的“背后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对于投机者来说,收益-价格比最高的股票不等于随后一定会涨,收益-价格比最低的股票也不等于一定会跌。对于投机者来说,恰恰是原有的趋势会继续延续,收益价格比最低的股票有可能继续甚至更快的下跌!

客观来讲,证券分析方法是可以使用在投机里的,最典型的就是以李驰、周密为代表的价值投机者。他们的思路,个人以为是这样的:从证券分析的角度来选择可以投资的标的,然后使用投机的方法来确定入场的时机。比如说周密长期持有的航天信息,股票本身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也可以利用证券分析的方法选出这个标的,而在选对这个标的之后的长期跟踪过程中,利用市场的波动机会进行买卖则属于投机的方法。

从周密的个人投资历史来看,上述证券分析和投机的结合是非常成功的,而这很好的否定了格雷厄姆的观点和论证。

当然,也许周密是极少数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格雷厄姆即使再加上一个巴菲特也一样是极少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