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廖仁平
 
关键词:悖论 管理 目标管理 过程管理
 
 :简介并分析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特点,揭示出目标绩效考核与过程任务量考核加权管理的科学性。
 
 
前言
    良好运行的社会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但任何管理都不可能开始就科学,且也没有永远不变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学中普遍存在各种管理悖论的客观基础,未被人们接受的科学管理方法会被常人们认为是谬论(佯谬性悖论),多数人早就认同了的管理方法则极有可能在新的情况下不管用(似是而非型悖论),分析研究其中的悖论成因对提高人们的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本文仅仅概要性分析一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这两种管理方法的特点。
 
1目标管理简介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源于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概括来说目标管理也即是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
 
2 过程管理简介
过程管理:ISO9000“2.4 过程方法中指出: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为使组织有效运行,组织应当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过程和过程之间的联系、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和持续的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和过程的增值效应。
过程管理PDCA循环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3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适用范围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是管理的两种主要类型,各有其适用范围或条件。
一般而言,目标管理比较适用于责、权、利边界比较清楚、周期较短、外向性合作要求较少的项目。如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户自己管理承包地的生产经营等。而过程管理比较适用于责、权、利边界不太清楚、周期较长、外向性合作要求较多的项目。如人才培养工程、公民道德培育等。
辩证地讲,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也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必有多个过程的内容,过程的分解又以目标实现的最大效率为依据且每个具体过程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阶段目标或模糊目标…
见效周期短的项目,劳动投入与成果产出间因果关系比较简单,目标管理比较公平合理也简单有效率。
见效周期长的项目,劳动投入与成果产出间因果关系比较复杂,目标管理难度比较大,除非能将总目标长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成各阶段性小目标,但实践中常常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公民道德的培养,要准确划定出各阶段的目标效果非常难)。目标管理常常没有效率,反而制造不必要的争议矛盾等。但这些工作又是全民都应当且必须要做的,所以最好是进行过程管理,规定相关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任务即可。
各国都要对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也应当根据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目标或过程考核。目标考核是绩效性质的考核,可以量化成模糊分数。而过程考核则重在完成工作量的核查。
 
4 目标绩效考核与过程任务量化考核
科学合理的考核可以是目标绩效与过程任务量二者考核的综合,二者分别占一定权重,其权重大小可动态化民主确定之。不同政治经济发展阶段,目标绩效与过程任务考核的权重应当不同。
我国目前的政绩考核中,太重目标绩效,虽有它的合理性,但极易造成为政者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其负作用日趋严重。
一种充满活力、有长远总体效率最大化的管理体系一定是目标绩效考核与过程任务工作量考核有机结合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为政者既会关注眼前的目标绩效,也不会忽视应当完成的过程工作任务量。而国家高层的管理策略就是根据不同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别对目标绩效与过程任务赋于不同的权重。这为实现实事求是凡事不一刀切的执政提供了理论上管理上的可能。比如经济发达地区考核权重应当适当地向长远建设的过程任务等基础建设方面倾斜,而对一些近期可以解决的且也必须解决的特别指标可以加大得分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