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抛股,中资企业的骨气那去了?


  百事可乐的合资中方正欲转让福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11.1%股权,叫价1370.85万元。据天津产权交易所10月25日透露,百事方面已明确表态参与竞购,这意味着福州百事将很有可能最终由百事可乐独资。在这之前的9月份,百事可乐最终以“唯一合格求购方”的身份,花了1.44亿元的底价从深深宝手中获得了深圳百事15%的股权。(10月26日《广州日报》)

  恐怕很多人不会想到,时隔多年之后,百事可乐与福州百事、深深宝等合资的中资企业双方的身份会错位成接盘者和抛售者,但若联系双方今年来的合作状况,这种“调位”也并不意外。近年来,百事可乐接手合资公司中方股东转让股权的事已发生多次。为了夺取经营大权,百事可乐甚至一度陷入以亏损方式逼退中方合作者的丑闻漩涡。

  百事可乐的中方合资者最终选择抛售股份,很大程度上因为其对产品无定价权和话语权,而且,中方股东的利润也被百事可乐大量“抽走”。中方股东的利润主要来自灌装企业的分红,而百事可乐的利润则主要来自于浓缩液,对灌装企业而言,浓缩液的成本占到整体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近年来浓缩液的频频提价,更是加剧了灌装企业的成本压力,利润空间相当狭小。据统计,百事中国近一半灌装合资企业长期都处于亏损。

  由此,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边是下游消费市场增长强劲,一边却是与之合作的上游灌装企业频频亏损并屡欲抛售股份抽身而出。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简单的逐利行为,但从深层次上来看,这是百事可乐在“收权”。庞大的中国市场已逐渐显现出活力,对百事可乐而言,在中国谋求独资化必须迅速提上日程。不过,话说回来,百事可乐在中国一直扮演着品牌拥有者、外商投资者、浓缩液供应商三位一体的角色,“收权”也不过是将中方合资少得可怜的利润一并夺回。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跨国饮料公司抱有太多的幻想,以至于忽视了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跨国公司来到中国的确能扩大税收,但同时也把大量的利润拿走;外来投资繁荣了市场,但也挤占了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百事可乐通吃中国饮料灌装企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更为关键问题是,中资企业似乎默认了跨国公司这种不合理的行为。跨国公司通过采取各种手段,逐步掌控了中资企业的采购、销售、规划,甚至人事权,从而赚取产业链上更多的利润,而中资企业能赚到的只是合资公司名义下的一半甚至更少的利润,以及工厂所在地政府的税收和就业等社会利益,即便外方一再收权,中外双方的合资关系依然维持在某种平衡点上。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不仅如此,这种“平衡”还扼杀了中国饮料企业生存的空间。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往往把中国的民族品牌逐渐冷藏、冰冻直至消失,最后用外国品牌在市场上取而代之。例如百事可乐并购天府可乐,导致这个中国民族品牌的消失。在笔者看来,外企大肆收购的目的也许不仅仅是通过他们赚钱那么简单,背后更藏着险恶用心——通过通吃中国相关龙头企业并扩大其市场份额,在此之后转而消灭这些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品牌,从而达到垄断的目的。

  日前,百事公司大中华区主席孟可仕就“百事亏损合资公司逼中方退股以达到独资目的”等言论进行回应时称,有些合作伙伴希望在别的行业发展或者投资,这是他们做出的决定,不是我们的决定,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态度有些不软不硬,但应指明其也承认中资合作方的巨大优势——中方合作伙伴非常了解和熟悉当地市场。然而,我们的企业却一再以软弱示人,让人难以明白——在百事可乐通吃中资企业时,我们这些企业的骨气那去了?

   对于跨国公司的并购并掌控行为,中资企业难道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不战而败,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进一步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民族品牌被跨国公司并购或通吃,其国内所涌现的品牌都是国外品牌在唱大戏时,那这个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恐怕会掌握在别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