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孙思邈“治未病”理论精髓


  孙思邈为我国杰出的医药学家,世人尊称 “药王”,在漫长的生活、医疗实践中,非常重视防病保健之道,倾毕生精力,博采众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将历代行之有效的验方及养生保健经验汇集在一起,先后编纂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他在这两部书中列养性、食治、补益等多个专章论述防病及养生保健之术,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重要理论,为现代预防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未病养生,强身健体。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崇尚养生,身体力行,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养生学理论体系,搜集整理并创造了养神、动形、食养、药饵、导引、针灸、按摩、房室等养生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袭沿传,一直指导着后人的养生保健,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1、心理保健:孙思邈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指导思想,强调积德行善,施仁德,方可达到延年益寿。他指出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诫勒身心,常修善事”。良好的道德修养,仁爱待人,心无愧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无疑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现代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

  2、饮食保健:孙思邈非常重视饮食疗法,其食治思想是我国营养学和食疗学的发端,是唐代以前食疗理论最为系统的第一人。仅《千金要方•食治》卷中列出的可供食疗的药物达154条,计236种。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其食疗思想主要有:一是节制饮食,多餐少食。他说“言语既慎,仍节饮食,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要求人们按所需进食,多餐少食。二是少食肉多食饭菜,以清淡为主。他说:“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反对膏梁厚味,主张淡素其食,素食为主,荤素结合;三是戒食生冷陈腐之食物。他说“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生菜生肉多藏有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易于滋养蔓延,特别是当今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疏菜农药残留量超标,饲养牛、羊、猪等饲料乱加添加剂,食品安全时刻危害着人们健康的情况下,少食生肉生菜尤为重要不可掉以轻心;四是久饮酒者,伤神损寿。他说:“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长期过量的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伤神损志,减少寿命。

  3、运动保健:孙思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他倡导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势、老子按摩法等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强身,延缓衰老,亦可用于疾病的治疗。同时又自创单纯自我按摩之法,即:“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从头挽两耳,则面气流通”,现在人们起床时适当按摩,即干洗澡、干洗脸法等简便可行的按摩方法即源于此。此外,他还主张每于食讫,行步踌躇,并以手按摩面部及腹部,使饮食易消。但是他又主张运动不宜过量,过则为害。即神不可大用,形不可大劳。他指出:“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内外通达,上下循环,此法且简单易行,长年坚持,自会健康寿长。

  4、环境保健:居家环境和养生长寿的关系甚为密切。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孙思邈说:“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住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既要有山林,又要泉水清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从居住卫生学角度讲是十分合理的。他说:“至于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居住陈设不能过于华丽,否则容易使人滋长贪婪之心,永不满足,此乃祸患之源。

  二、欲病施治,防微杜渐。

  孙思邈指出:“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一是要求诊断治疗疾病要观察入微,及早发现疾病的初发阶段,将疾病消除于“疾”的时期;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过度肥胖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之“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辨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二是疾病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 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中药干预能够延缓患者糖耐量降低发展到糖尿病,从而进一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其生命。

  三、已病早治,防止传变。

  已病早治是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医生要掌握疾病规律先时而治。一是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常可先时而治。如哮喘病、肺气肿、老慢支等疾病,往往秋冬常发,在夏季就积极预防,即所谓中医学的“冬病夏治”;又如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春季多发病,则通过增强患者体质,积极预防,采取“春病冬防”的原则。二是按疾病的传播脏腑或部位,提早治疗。如糖尿病,其特征是持续高血糖,若血糖控制不良,久之则引起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因此,对糖尿病,则在十分重视早期治疗的达标和胰岛功能的修复的同时,选用中药重点养阴,活血通络;又如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如能在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共逆转;癌症患者及早的检查,有益于早发现、早治疗,能把肿瘤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其扩散和转移。

  四、启示与感悟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我们应继承发扬孙思邈“治未病”理论精髓,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将视点前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预防上面。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