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与铅山


清咸丰六年(1856)八月五日,太平军在沪溪(今抚州资溪)获胜,清“广义军”兵败,清领军郭守谦阵亡,河口合镇震动。八月七日,清政府派正在广信府督办军务的学宪廉兆纶领兵至河口。此时太平军先头部队已到河口。八日,清兵铅山营都司吴广生率兵士十余人骑马上街巡逻,被太平军击毙在金塘沿;前知县张韶南被太平军连砍数刀,官军和练勇不战而溃。廉学宪于当日中午,骑马逃出东门。八月十日,太平军杨柳青部攻铅山县城(今永平),清军不敢迎战。十一日,太平军攻广信府城(今上饶市),知府沈葆桢向驻扎玉山的安义镇总兵饶廷选求援,太平军战败,十六日退兴安(今横峰),后走德兴一带。

1857年正月二十六日,太平军一部由景德镇入贵溪境,逼近铅山。清知县陈汝祯带团勇扎河口。正月三十日,太平军一支抄小路出现在团勇背后,团勇向县城永平方向退走。二月初三,太平军攻入县城,火烧县署,后去上沪畈。

三月初一日,太平军石达开部由万年、乐平到达河口信江北岸,三月初七日在安洲渡河,直奔县城,稍事驻留,即往分水关而去。

1858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平军石达开部四十余万,从弋阳双港和贵溪文坊、花桥分别进入铅山,驻地几乎遍及铅山全境:北到河口、石溪、傍罗、江村;西至湖坊、陈坊、港东、杨村;南到紫溪、车盘、岑源、乌石;东至九都、石塘、下渠、十三都(今英将)。二月初一日,攻克县城(永平),败西安将军福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一部由岭阳关去福建,一部经玉山去浙江。三月十六日,太平军一部从县南攻广丰,在石塘击毙福建协和营游击赖高翔。

1860年三月十六日,太平军一部自上清宫经双港入铅山,铅山营都司艾连升请平江营一道出兵,十七日,官军在傍罗埠和新岭下两面夹攻太平军,互有损伤。太平军去上沪畈。

十月十一日,太平军汪海洋、谭体元率部由抚州经贵溪、弋阳攻取河口,连日在河口筑土卡,建望楼,搭浮桥,清军道员屈蟠来攻,将军钱得富阵亡,二十七日,太平军弃河口去上沪畈。

1861年正月,李秀成部从浙江开化,经广丰洋口,丁公桥,攻广信,十二日抵铅山县境,下河口,十五日,扮作舞龙灯人至陈坊;十七日,由太源山过火烧关进福建。

五月,太平军将领汪海洋、童容海、朱衣点在广西脱离石达开部,会同佛山起义失败的天地会首领陈开,拥兵二十余万自汀州到达铅山。童容海、朱衣点所部十余万人驻留湖坊港东杨村等地,设立军师旅帅,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九月十六日,李秀成自湖北招聚散部三十余万经江西去浙江,在河口与童容海、朱衣点、黄添理等部汇合。九月二十七日,沿信江上行,水陆并进,破广信、玉山长驱入浙。(董蔡时先生在论文“略论太平天国并无所谓第二次西征”中,称赞“李秀成在敌军前堵后追的紧张情况下,能率领三十余万乌合之众,穿过敌占区,安全进至江西的铅山河口,与‘万里回朝’的童容海等部会合,是一重大军事胜利。他正是依靠这些部队…使太平天国多支持了三年”。)

1864年,康王汪海洋在铅山陈坊、湖坊一带活动,五月二十三日,与清道员王德榜交战于赭亭山。六月十日,太平军自陈坊、湖坊进上清宫。汪海洋以万余人在汪二火田一带断后,次日夜,清总兵王开琳、王德榜来犯,汪海洋不敌,六月十二日,退至贵溪。

1864年,正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李世光、李元茂部在玉山锦鸡岭败于清军副将韩进春。宗王李世光阵亡,李元茂夜走广丰与沛王谭星会合,辗转于上饶、铅山、弋阳、贵溪等县。

四月初五日,侍王李世贤与清道员王德榜、副将刘明珍等战于广丰。李部经上沪畈入铅山县境,驻留石溪、永平、湖坊等处,五月初八入闽。

八月二十八日,洪仁轩、李明成、黄文英等拥幼天王洪天贵福由浙江开化、常山转入玉山、广丰至铅山、永平、湖坊,遭清提督黄少春袭击,誉王李瑞生被俘。不久洪仁轩等护幼主由茶山出沪溪境,黄文英等由云霁关走福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