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悦悦事件纪念碑”有无必要?


  悲恸、动情、反思、建议……19日,广东省社工委组织召开了第一场“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工、慈善组织人士、学者、医生们齐聚一堂,在表达悲愤之余,与会者都认为,舆论不应该过分放大该事件折射出的“冷漠”;同时建议修建“悦悦事件纪念碑”,以此来彰显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决心,并号召全民一起来构筑道德长城。(羊城晚报 10月20日消息)

  伴随着新一轮的反思,各方已经针对小悦悦事件给出了新的看法或建议,建“悦悦事件纪念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听上去真的很有号召力,因为纪念碑往往给人的印象都是很严肃的,平凡的人自然很难有人给你立碑。

  而仔细的品味一下,无论是建立纪念碑,还是无休止的争论,似乎关注小悦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是把和她之外的很多事情联系起来了,不是吗?如果说没有媒体把这件事情给爆出来,也没有网络把这件事情给热炒一番,建纪念碑的建议自然就不会出现了。而即便你不建纪念碑,又有谁能否认类似的事情的确是存在了呢?从这一点上来说,纪念碑的建议倒是一种无奈之举,而非号召之举,因为有关方面的专家完全可以在小悦悦之前就能了解到社会上究竟是个什么状况。

  从起初的见死不救到关于社会道德,再到现在的建立纪念碑的建议,事情似乎是越来越大了,但大的并不一定好,高度虽然有了,却未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可以这样说,小悦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很多人牟利的工具:据说还有老板要为小悦悦捐款,而比小悦悦状况悲惨的还有很多,却为何在众人关注之下,有人站出来呢?我实在不想用功利之心去衡量,也希望事实上他并没有。

  此外,小悦悦事件是个悲剧,但也未必这个悲剧尽快的结束就是件好事,至少对有些人来说是这样的,就像很多人讨厌高考一样,但如果真的取消了高考,骂声肯定会占大多数,要知道,很多人十年寒窗读就是为了一考。如果没有了小悦悦事件,也不会有如此之激烈的辩论,更不会有媒体的争相报道(包括海外的),更不会有现在“纪念碑”的事,更重要的是,这些争论和报道所带来的实质性结果往往会伴随着下一件更为悲惨的事件而草草收场。就像高考,有考生考后骂高考,但他不久就会把上一次的考试给忘掉,投入到下一次的准备当中,而且同样是为了高考。

  或许,小悦悦事件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可能是社会上的一个个案,而建“纪念碑”恰好就是赋予其“里程碑”式的意义,问题是:它有那么大的威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