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不少大学生将眼光投向这片广阔天地。一个由广东约20所大学逾70名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小蜜蜂」非政府机构,利用假期到湛江廉江市良垌镇三合村进行援建工作,希望运用企业管理的知识,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大学村」。这批大学生中,更有人毕业后选择以「零月薪」落户当「村官」,以达成改造农村的梦想。
林金旭、马锦添、陈国烽、骆嫦琳,这4名毕业于广东不同院校的大学生,于本月赴三合村担任副村长、妇女主任等职务。由于是非政府组织的自发行为,故他们属于编制外人员,并无一分钱酬劳。事实上,他们还在念书时,便已参与三合村的建设工作近两年了。私立华联学院08届毕业生马锦添回忆道,2007年暑假第一次下乡时,三合村就是他脑海中典型落后乡村的形象─人畜共居、村道杂乱、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全村1,000多人中,约占4成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只剩下老少妇孺留守;村里唯一的小学,仅有不到100名学生和3名正式教师。
老幼村民积极响应建设
但让「小蜜蜂」看到希望的是,村民对改造工作的热情很高涨。看到大学生来了,德高望重的老军人杨宗富主动发动全村捐资捐物投入建设。马锦添觉得村民十分团结,「常常只要一动员,全村从6岁的小孩到70多岁的老人,都会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
年迈奶奶送赠积蓄支持
「小蜜蜂」大学生曾两次与村民一起度除夕,并于年夜饭后召开村民会议。马锦添指,大家都十分兴奋,总是开会开至凌晨4点才散去。有一次停电了,当地村干部甚至点起蜡烛继续议程。村民的支持更坚定了大学生建设新农村的决心。两年来,他们与村民一起亲手铺好了村道、搭起了路灯,建好了养老院、文化楼、计算机室、篮球场、公厕等一批公共设施,而建设资金则多通过网上召集外出打工的村民筹集。
骆嫦琳去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她主修的心理学是时下的热门专业,想在大城市找份2,000元月薪的工作并不太难。但目睹了三合村在自己参与下发生的变化,骆嫦琳放弃了舒服平淡的教师工作,甘愿到农村做妇女主任。当听到女儿要到农村去从事不稳定且无薪水的工作时,骆嫦琳的爸爸立刻从家乡惠州跑到广州,但详细了解她和「小蜜蜂」团队的工作后,骆爸爸最后也选择了支持。
即将成为副村长的林金旭,2006年毕业后在私立华联学院担任了两年的学生辅导员,这份稳定的工作曾让他乡下的母亲欣慰不已。去年他决定辞职去当村官,并花了足足一年多给家人做思想工作。为了支持林金旭这份事业,70多岁的奶奶把几千元积蓄都给了他。说到这里,林金旭低下了头,眼里泛起了泪光。
拟商业化经营蔬菜种植
就上任后的大计,3名大学生副村长和一名妇女主任表示,重点将是发展农村经济及教育。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陈国烽介绍,过去村民种菜只为自用,但他们计划把蔬菜种植、收购进行商业化运作,并已联系好种子公司及考察了临近城镇的市场需求;同时还根据经济学的「失效模式分析」,准备了几套可行方案以作备用。另外,这班年轻村官还将着力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及开展儿童生活逻辑教育。骆嫦琳表示,各人会「身先士卒」,自发为学生上各种开发智力和情商的选修课,其次还将寻求政府支持,增加编制内教师的数量。
(撰写于2009年3月11日,与香港文汇报记者唐苗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