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中高温观察


一、太阳能市场风雨兼程

今年以来,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陷入了异常艰难的行业性困局中。一边是行业进入门槛低所引发的市场竞争无序,价格恶战持续不断、过度促销透支未来资源,行业标准落后于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速度引发的概念炒作不断;另一边则是农村市场趋于饱和,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城市商业市场开发无果,消费习惯和产品技术均未取得重大突破,行业整体发展陷入量减利跌的下滑通道,一大批企业在市场拓展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和压力。

 炽热的阳光预示着盛夏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时间已经过半。上半年太阳能风云变幻中,有些中小太阳能企业面对转型升级的方向较为迷茫,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商机、新模式不能很好地去探索和开发;也有一些太阳能经销商面对农村饱和、进城无望的市场困境,率先退出了市场的竞争;当然也有写大企业加大力度上生产线、建设基地,或开发出新技术,拓展新的市场。

 从如此迷乱的市场,可以用“一家欢喜几家愁”来形容,但从整体上来说市场似乎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跳出瓶颈或许是海阔天空,反之则是只能“坐井观天”。但这个瓶颈是什么?

有人说是营销模式的创新,有人说是市场监管、官方认证的控制……但作为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笔者认为:无论太阳市场有多大,只要存在诱人的利润,就会带来资本的转移,进而导致企业的数目过多,竞争加剧,利润开始下滑,资本开始向“外”转移。这对于众多中小太阳能企业来说或许试用。但是对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资本的转移对于其本身来说,一来面临的机会成本很大;二来大企业影响着行业的未来走向,为巩固自身的地位,获得发展,越在行业冷清的时候其追加资本的可能性越大。巩固地位,重塑行业规则,实现产业升级,扩大市场份额,进而获取垄断利润,这是一个大企发展的最终导向。

因此,对于太阳能行业来说,从企业的投入产出来说,是否能够有效的追加投资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不过,追加投资的恰当与否也有着差别。作为一个技术壁垒很低的太阳能行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获取市场份额、扩大品牌知名度很重要,同时是否有能力开发出新技术,一举实现在行业内的技术区隔,实现品牌跨越也很重要。资本投放何处,考验的是企业未来规划和企业团队的合力。而对于大企业来说,发展新技术、开拓新的市场,把精力从对于市场广度的把控转移到对于市场深度的挖掘上来,似乎更有前途。

事实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从上半年的市场趋势来看,主要呈现出两个大方向,一个是进军工程市场;另一个则是对于中高温市场的开发。从技术层面来看,工程市场的开发仍然属于是太阳能低温热水利用,仍然是对于太阳能利用广度层面的推广;而中高温技术的发展,则突破了低温热水的限制,实现太阳能利用从热水到热能的转变。相对于工程市场来说,其所带来的技术区隔效应更大,便于实现产业的升级,并且在对于太阳能市场市场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过工程项目在市场扩张上做带来的影响。

二、中高温的“那点事”

在说太阳能中高温之前,有必要说一下到底什么是中高温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按所产生的温度,被划分为低温(80℃以下)、中温(80℃-250℃)、高温(250℃以上)三个区段,相对应的产业分别为生活热水、热能、热电。中温技术主要是通过光热产生热能进而形成动力,在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工业用热和农业烘干等领域的有着广泛的前景,而高温技术主要集中在光热发电方面。就目前的国际形式及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中温技术解决工业用热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可喜的是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很早便认识到这一点,并对此付诸实践。虽然目前中高温技术由于其技术限制、资金限制等原因,在行业内还未充分的普及开来,但已经显示出不俗的市场生命力和适应力。我们可以从其发展的过程大体挑选出两个节点:一个是太阳能中温技术诞生;另一个是太阳能中高温技术的实体应用。

2010年7月,力诺光热中温技术鉴定会上,中国权威专家对其中温集热管、中温集热器进行了现场认证和审核,并宣布其打破了欧洲宣称的太阳能集热器温度不超过120℃的神话,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紧随其后,没有多久皇明、科明、贝的莱特等大小太阳能企业也对外宣称其研发出太阳能中温集热管。当然也有来自太阳能行业外的声音:2010年9月,山东奇威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台直驱式太阳能空调;同年12月份前后,新飞率先推出太阳能光电转换电脑温控冰箱,美的、格力的太阳能空调也紧随其后。

到了2011年,太阳能的中高温利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5月10日,全球第一个CPC中高温系统在工业热能领域的应用项目——力诺瑞特CPC中高温太阳能锅炉落成暨“工业绿动力”计划在山东济南启动,标志着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正式进入工业热能应用阶段。5月24日,全球首个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屋顶式太阳能中高温蒸汽系统在山东德州皇明中国太阳谷试机成功。日前,皇明正在陕西、山东、上海等地多个行业建设太阳能中高温应用示范项目。截至到7月8日,皇明已成功向西班牙输出长达27000米的太阳能热发电核心部件――镀膜钢管。这些核心部件将被用于西班牙建设的一座30兆瓦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

三、谁动了“中高温”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生动的阐述了一个道理:变是唯一的不变。市场是个充满变化的迷宫,企业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奶酪?很多企业如同书中的“哼哼”一样,害怕改变、拒绝改变,眼瞅着自己的市场逐渐萎缩而无能为力;有的像是“匆匆”,发现市场响动,立即行动,不管自己有没有实力,先把动静喊出来;还有的像是“唧唧”,看到变化可能会使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那谁动了“中高温”市场的奶酪?谁又是“哼哼”“唧唧”“匆匆”……

从中高温技术诞生以来,我们先看“跨行”过来的企业:山东奇威特的太阳能空调采用的是太阳能加热一种类似于油的介质,外加上电力驱动,在空调驱动上应用太阳能是一大突破;此外美的、新飞、格力推出的太阳能空调大都是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无论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电力的驱动,并且电力驱动起到主要作用。

其余的都是“根红苗正”的太阳能企业,可分为皇明、力诺瑞特等大企业,科明、贝的莱特等中小企业。但事实面前无大小,皇明、力诺瑞特一直持续出手续招,似乎更给力些。到底中高温技术,“孰是孰非”,时间已经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四、李逵”遭遇“李鬼”否?

细观太阳能中温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以后,行业内众多企业一时间纷纷跟进,“中高温技术获重大突破”仿佛成了企业的又一张金质名片,一时舆论甚嚣尘上。中温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为何如此多的企业一时间“相约”获得突破?而很多企业半年之后却又杳无音讯?孰真孰假?难道李逵”遭遇“李鬼”?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首先,低温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众多企业着手寻找新的突破口。中高温技术的突破恰如春风雨露,使得在低温市场疲于开疆拓土的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中温技术产品的成功只是打开了一扇门,下一步将中温应用在哪一方面、如何去应用、在哪一方面技术相对成熟、那个方面的需求和利润都比较大……还在困扰着图冀中温市场的企业。投石问路成为一些企业的首选。毕竟中温技术在行业内还是个刚刚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没有定性、定量的标准。并且其应用也还没有完全普及,那么先在舆论上前期介入,打造自己的舆论优势。假如中温市场的发展符合预期,那么到时适时研发或引进技术也未尝不可;倘若中温技术产品在短时间内在应用上遇到瓶颈,那么不但可以省去研发成本并且在投资应用上也节省了机会成本。显然此时的舆论占位对于某些企业来说不但成本小,而且将来市场的发展无论臧否,都能顺势转型。尤其重要的是,对于当下的低温市场的销售显然也是增添了一个很大的筹码。

其次,中高温技术的研发一般小企业根本承担不起,甚至一些大的企业也不敢轻易的冒险去投资研发。毕竟中温技术产品的市场推广尚在开发阶段,研发费用的回拢对于企业是个挑战。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如此多的企业仍然高调宣传自身研发突破呢?原因有三:第一,其中不乏有些企业已经在中温技术上投诸研发,只是步伐慢了些,冀以不久将来即将研发成功,这个阶段只是属于超前宣传,舆论造势,缩短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的时间,与房地产中“卖楼花”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一些小企业在低温市场遭受到市场危机,宣传中温技术来提高低温产品的可信度,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假象:中温尚且如此,何况低温产品。三,除抢位市场舆论优势外,随着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和扶持,一些地方政府或者组织会对于行业内具有引领性的企业予以政策优惠。

然而,“李逵”毕竟不同于“李鬼”,各自把“三板斧”抡下来,孰真孰假,立见分晓。当然,在我们看来,“李逵”也不须一斧子就把“李鬼”呜呼了,毕竟一个新市场的开拓需要一个舆论的集体攻坚,“李鬼”起码在中高温的舆论宣传上,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中高温技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那“李鬼”未来何去何从呢?

市场终归是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则。我们可以断定其时李鬼式的企业会有三种结局:一,在市场还未成熟前,研发出自己的中温产品,完成自己从李鬼到李逵的跨越;二,一些企业自身研发不成,为维护企业的声誉会积极寻求现成的企业合作或者进行高价的OEM合作,为自己的舆论造势践行;三,就此销声匿迹,忍受企业声誉的损失。正如鲁迅所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我相信,尽管李鬼们拿出全身解数跳梁不已,最终终会有一些企业还是会应验中国那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但终归结底,无论是格力、美的、新飞这样的家电企业,还是像皇明、力诺瑞特这样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的企业,都在太阳能资源利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这些企业之后,会有更多的家电、太阳能热利用企业会在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上有新的突破和实践。中高温市场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众企业能否鲤鱼跳龙门,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