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了。客观地说,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已经过去。我们已经从黄河、长江进入了全球化经济的汪洋大海———海浪掩盖了无数的暗礁和危险,也隐藏了无尽的宝藏和资源。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擅长“海战”的舵手,他们必须适应并且擅长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海中航行,清楚大航海时代的行进方向,明白当下这个时代对于中国及中国经济的未来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外贸的一半仍主要依靠外资企业。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收购拥有核心技术、品牌与市场的国际企业,或者选择好自身企业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到全球化经济的大海中去竞争,已成为中国企业或可选择的两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途径。今天,我主要就后一种途径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大航海时代的特征
我们的企业正处在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的竞争环境中。如果想长久地占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大航海时代源于15世纪的海上探险,原本是一项危险而耗资巨大的工程。最初作为一种贵族活动受到一些欧洲王室成员的倡导。但是当探险队将他们发现的第一块陆地据为己有时,海上探险就与殖民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有利可图的大事业。尽管这个大航海时代最终在欧洲各国因瓜分殖民地不均而进行的连年不断的混战中结束,却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在此之后,人类不仅更正了自己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确立了现代世界在地理上的基本框架,也使在东西方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文明自此对东方文明占据了优势。
当然,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又再度发生了变化———在全球经济和高新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大航海时代的企业竞争在比新大陆更辽阔的领域进行。与此同时,竞争不再是对单一规则的模仿和突破,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不再有唯一的标准,竞争对手正随时随地变化着面孔。美国管理大师达·维尼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新大航海时代的核心特征:我们的企业正处在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的竞争环境中。如果想长久地占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否则,竞争优势就会断裂,随时被竞争对手赶超。
IBM公司日渐式微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做大做强整机业务的同时,没能对软件领域的发展和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出现了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在软件行业的创新使其赢得了核心竞争力,微软不仅开发了自己的视窗操作系统,同时不断开发基于自主系统的功能软件,一系列产品的整合效应使微软的成功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从而使对手难以超越。然而,就在微软公司稳站软件行业国际巨头地位时,一些公司已经尝试在搜索引擎方面出奇制胜。继雅虎这样的先行骑兵之后,谷歌又出现了。如今,谁都不会不承认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强大的广告商业价值。然而,在亢奋的竞争状态下,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的技术仍然有待完善。譬如,其搜索所得无论在内容的精准度上还是正确率上都还做得不够。如果谷歌公司在未来几年内都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新的公司可能随时出现,并凭借突破性的核心技术跃升为互联网行业的新领袖。
全球化企业的成功要诀
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大都同时在追逐三个目标,那就是经济上的成功、战略上的成功和组织学习上的成功。
尽管大航海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地被调整和校正,但我们仍能从一些在相对长的时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身上,学到一些成就他们的普适性要诀。据我们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大都同时在追逐三个目标,那就是经济上的成功、战略上的成功和组织学习上的成功。经济上的成功比较好理解,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后两方面。
先说战略上的成功。一个全球化企业要获得更持久的经济上的成功,必须要研究战略,并运用战略于经济领域和商业实务,取得战略上的成功。尤其,现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形势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大航海时代,对不确定的大环境因素的理解、分析、战略制定和执行,都将与一个企业的绩效高度相关。
最近,一些着名的美国企业家聚在一起讨论一个企业成功的要素时,一位家喻户晓的美国企业家认为,对于一个全球化企业的成功而言,大经济环境因素占到46%,行业因素占到18%,企业结构与产能占到3%到15%,企业的战略、创新与商业业务则占到24%到36%。可见,在大航海时代或全球化背景下的群雄逐鹿中,对环境的认知与判断,以及企业能否制定与执行正确的战略对一个企业而言是何等重要。
当然,这里需要作进一步讨论的是,现在不少企业很多时候制定出来的战略并无问题,但为何他们的海外收购案或兼并案还是不能成功?我想说的是,其实,一个战略要成功,制定战略只是其中一方面。很多情况下,没有能力去执行一个好的战略才是更大的问题。与此类似的是,在如今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战略制定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但是战略执行还是不够成熟。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在执行战略时没有足够的理论指导,也比较容易遭遇各类问题。
再说组织学习上的成功。大家知道,大航海时代企业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易变性,都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否成功对其生存、发展与成功都至关重要。
有效的组织学习体现于两个维度上信息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企业围绕自己的日常活动和企业文化构建知识体系、补充知识技能、组织开展各项事务;另一方面,组织又通过广泛运用员工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发展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也就是说,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能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换,还能进一步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从而解决经济与战略成功难以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也涌现了一批很好的产品,有的已经在国内打出了响亮的品牌,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这些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的企业,在面对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竞争时,能否快速认清变化多端的形势,突破经济发展的框架和既定策略,取得持续的、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成功呢?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拿出十足信心对此给出足够肯定的答案。对此,我认为,我国的企业应在注重经济成功的同时,更强化自身的组织学习机制。要通过有意识的战略活动和制度安排,充分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然后结合自身优势,开创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为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建议一:多中求其一
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根据地。因此,也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争之地。
中国企业若想在大航海时代追逐上述三个目标,并在这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中稳步发展与取得核心竞争力,到底该以什么行业作为突破口或切入点呢?应该说,行业有很多,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选择并不是很多。对此,我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多中求其一。追逐成功的方向一定要对,方向不对,速度就失去意义。
我国目前有太多的企业总爱追求业绩总量上的简单累加。这就好比分析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光做经济层面上的分析,而不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分析,肯定是不够的。如果一个国家的GDP与其核心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不匹配,那么意义也是不大的。与此类似,在大航海时代,我们的企业应该追求的就是核心技术。具体到适合我国企业的切入点而言,就应该是先进制造业。
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这几十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他们在几十年前就曾经历了从组装到代工、从逆向开发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转变,最终凭借自身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精细化的质量控制和节能环保的特性,一举赢得了可观的国际市场。日本本土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例如丰田生产系统原来并不先进,直到后来采用了新的质量与过程管理系统,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助力日本先进制造业称雄世界。目前欧美日制造业的萎缩,事实上也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会。中国企业正可借此契机,通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实现整个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
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根据地。因此,也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争之地。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先进制造业除了应努力具备人、技术和管理三大成功要素外,还应在战略上寻求全球化、质量与创新三者的齐头并进。其中,全球化是趋势,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
建议二:乱中求其定
所谓“乱中求其定”,就是中国企业要通过“持续流程优化”来打造自身在大航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大航海时代的方向已经有了。那么,下一步,就是中国企业必须设法找到一条最短的航线或者一种战略与方法,使上述的方向定下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世界工厂”要改变成“一流的企业”,一定要找到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方法。而这种为客户创造持续价值的方法,就是要能够“乱中求其定”。所谓“乱中求其定”,就是中国企业要通过“持续流程优化(Continue Process Improvement)”来打造自身在大航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着名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就曾提出,一个企业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往往是由流程体系的不当造成的,而只有15%来自于岗位因素。至其晚年,他又将该比例调整为96%和4%,以强调流程的持续性改进对于企业完善质量控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认识“持续流程优化”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
首先,“持续流程优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它体现了企业对于持续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企业通过不断完善的流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首先会从流程和管理上找问题。此外,“持续流程优化”的实现也需要企业内部成员能够具有强有力的合作精神,在问题出现后能够积极配合,与质量控制部门通力合作寻找问题原因,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
其次,“持续流程优化”也是一种经营管理策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时时紧跟市场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吸收到的市场信息反馈给经营者,促使他们及时、准确地根据市场信息对流程进行改进或再造,以保持或提高企业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一种经营策略,“持续流程优化”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理解市场环境,并结合自身所长快速、准确地对其产品进行市场定位,积极开发迎合市场变化的新技术、新产品,以保证企业能跟上市场潮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持续流程优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执行中,“持续流程优化”有一些指标体系可用以记录和衡量流程中各环节的运行效果。通过这些数据的记录,决策者可以迅速发现各个流程间的相关性和冗余度,并以这些指标为基础,通过博弈论、运筹学的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使企业效率不断提升。
最后,“持续流程优化”也是一门管理艺术。由于该体系的运行涉及许多参数的准确收集,因而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决策单位的有力领导。因此,CPI的顺利执行除了需要有完善的方法论外,还需要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运用高超的管理艺术。
当然,“持续流程优化”虽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成功将它应用于管理实践也绝非易事。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的有力保障,才能使该模式的功效得以实现。比如,“持续流程优化”的执行必须以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为前提,使各个流程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又如,“持续流程优化”模式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有效的指标体系,使组织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清晰、系统的记录,等等。通过“持续流程优化”,不仅能使企业减少各环节的浪费,提高运行效率,保障系统表现的稳定性,还能使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改进运营效率,降低运营费用,来有力地抵抗外部竞争对手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余地采取降价策略与对手周旋。
建议三:难中求其成
中国企业在大航海时代所亟需的舵手———优秀企业家通过市场流动可觅得,或可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实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层面改革的结果是把经济逐步放手给了市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是要把中国企业交给优秀的企业家,让他们成为大航海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舵手。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中国能否在今天这个不断变化的大航海时代扬帆远航所需要的舵手。然而,最难的也是如何产生卓越且国际化的中国优秀企业家。
我在美国教授MBA和EMBA课程时,就有很多来自美国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主管告诉我,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他们聪明到了某个特定的程度,或者说他们的创造力达到了某个特定的程度,管理教育(诸如MBA、EMBA课程)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受益匪浅的。也就是说,管理教育在他们成长为所在企业的优秀舵手的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米高·戴尔等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顶级企业家,或许并未经历过系统的、正规的管理教育。因此,也有人认为,管理教育未必是必须的,还有人甚至认为,课堂化、专业化的管理教育反而可能会扼杀这些顶级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或管理天赋。但现在的问题是,当如今的中国企业亟需大量优秀企业家作为大航海时代的舵手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我个人的想法是,正如人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学校教育未必就能够培养出大批顶级的企业家。其实,中国企业在大航海时代所亟需的舵手———优秀企业家通过市场流动亦可觅得。或可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实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毕竟,学历等级未必完全等同于企业家的真正水平,即便是经过了系统化的专业管理训练,也必须得依靠实实在在的企业经营的摸爬滚打才能将自身所学积累、提炼、更新为管理能力,最终落实为企业业绩的有效提升。现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曾以杰克·韦尔奇式的语言警示一些企业管理者:“如果你的公司在你的行业进不了前三名,那就等着被别的公司收购。”以变求存,既然政府都已经采取了这种态度,那么,作为个人和企业在面对自己的前途时,更应如此。
如今,由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竞争频率加快、竞争焦点增多,有时连企业间的竞争对象都开始变得难以确定。这一切都意味着,大航海时代的企业家所面对的挑战将更加纷繁复杂。因此,如果说,按照近期西方管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大航海时代的企业舵手需要具备竞争力、企图心、充沛的精力、自信心以及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那么,我个人认为,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企业家舵手还要具备独立精神、职业标准、国际视野、精通创新型的管理思维,以及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祖国的深深热爱。如果一个企业家只是抱着赚钱的目的去经营一个企业,或只是把法律条文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那是非常可怕的。
当然,在培育这些中国企业大航海时代的舵手的过程中,我们的政府部门可以担任临时的舵手。但更重要的任务在于,政府能否创造一种有益于产生和引进舵手的环境。比如,政府能否为企业家创造能够使其独立自主地实现其管理理念的环境,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若能做到这一点,便无需为我国国际化优秀企业家缺失的现状感到担忧。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的企业家要有信心、有勇气,用自己的事业去推动这个世界。尤其在这样一个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国企业的舵手之间的竞争都是平等的,如此一来,舵手的信心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也坚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而深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产生大批优秀企业家、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科技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日子不会太遥远。
把握大航海时代的前进方向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