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会导向”到自觉成长
——会议策划人职业现状调查
这是一个专门研究“沟通之术”的群体。他们最擅长的是“整合”,整合信息、文化、人脉等各种资源。通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适宜的人物,发布适时的信息。他们名不见经传,但在各种高星级酒店、会议中心举办的某某论坛上,他们总是会伴随你所熟知的重量级人物一起出现在现场,只不过你的目光很少关注他们。当参会的你正在为台上你所钟情的人物和话题神采奕奕时,幕后的他们正翘起嘴角,心神领会。
这是目前推动会议市场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会议策划人(生产者),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自己组织的会议得到参会人的由衷赞许,而“下届我们还来,”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褒奖过后,他们会沉入下一届会议的考虑和组织中,而在不断寻求超越曾经的路上,曾翘起嘴角的他们,偶尔也会陷入对职业生涯和行业未来的沉思。
会议这“东西”
国内会议市场存在与发展可以说由来已久,对于那些多年游刃于会议市场的诸多会议策划人,他们如何看待会议的本质和功能?在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中,他们对会议产品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体验需求
“好的会议是有逻辑思路的。会议主办者不能只盯住会议现场,规格高,场面热烈就可以。参会人的需求除了想见到的人、听到的话题外,他们还有一种体验需求。只有这种体验需求得到很好地满足,他们才能在会议中从容有效地接收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激荡出火花。”李庆星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邓亚平,作为拥有多个在商界富有盛名的会议组织者,邓亚平认为,不但要考虑参会者的体验需求,会议在推广其价值主张时,就应有意识、清晰地向参会人传达会议的主题,让参会人在参会时就明确自己的参会目的,这样他们就会认真听讲,主动参与,而这样的结果无疑会形成强大的会议气场及互动氛围。
“好的商业会议应该拥有迷人的灵魂,像一本好书,翻开,便让人一直愉快的享用到最后。” 对于会议的体验需求,马国宜显然更具发言优势,早年毕业波士顿大学,在知名会展公司工作,现创办专门针对商业会议策划人进行培训公司,身兼总经理兼培训师的她,对于会议产品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可谓领会深刻。
马国宜表示,目前一些会议,仍然像小学课堂一样,一人说,众人听;或几人说,众人听;而且一坐就得半天,中间连茶歇都没有,非常枯燥,令人疲惫。这实际上是源于组织者对商业会议所应具备的功能理解不全面,会议不仅是让人们补充资讯,当人们花时间、财力,天南地北聚到一处,他们还有商业社交的目的需要实现。她进一步以GRI-全球不动产资本论坛为例,提出,针对不同群组对特定主题进行讨论和聊天对满足这些层次的人群来说非常有必要,因为对他们来说,聚会的价值更多来自对话,而不是听会。
体验,这种超越会议议题确立、演讲人选取内容的参会者潜在服务需求,显然已经进入了专业会议策划人的考虑范畴。
议题确立
议题作为会议立项的航向,如何获取并确立?
梅晓丹认为,会议策划人必须时刻让自己对所策划的未来的“会议作品” 充满想象力、有激情、使策划的作品有生命力。途径是密切关注所从事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超越过去,修正自己,实现未来的会议作品达到“耳目一新”的震撼作用。而之所以有这个底气,(事实也证明,公司所举办的数十个生物医学类国际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获得收益),是因为梅本身就是“行伍”出身,在行业浸染多年。并且,在公司400人的队伍中,不仅他本人,相关研究部门无时不在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
议题的重要性自然无可厚非,而关注前沿发展也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如何在已经发现的前沿动态中抽出最精华、最具震撼力、最有吸引力的议题?这就不仅是考验会议策划人的学习能力,还要考验策划人的总结、提炼和分析能力。蒋利就此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有了好的素材,你能不能提炼出好的议题?这个对增强会议的吸引力非常重要。”
对于如何提炼好议题,参与组织同时参加了无数次国内国际会议的韩梅青深有感触,“当下通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获取渠道大大增加,作为专业领域的会议组织者,精力毕竟有限,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社会、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这恐怕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要靠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而这显然已经涉及到了行业发展的专业化及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
演讲人选取
好议题与好演讲人可谓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蹦了它,也就跑了你。
蒋利将演讲人视为会议的核心,有了好的议题,能不能邀请到有影响力的嘉宾非常关键。优质的演讲人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名气的演讲人,而善于挖掘哪些潜在且卓有成效的演讲嘉宾也同样重要。这个观点也代表了其他人的普遍认识。
对于如何不断挖掘有专业才能又有表现力的演讲人,韩梅青颇有话说,他认为未来市场可以出现专门汇聚优秀演讲人的机构,这种公司在国际已有先例。“有些人对行业非常熟悉,演讲能力也很好,但这些人并不是经常曝光的人物,而是隐藏在各院校和专业机构中,应该找到他们。”韩梅青说,“有一次我们邀请的知名嘉宾临时来不了,便临时换了一个不太知名的嘉宾,但演讲效果出奇的好,甚至成为那次会议现场的高潮。”
演讲人的挖掘固然重要,但锁定嘉宾后,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演讲人,如何成功邀请到他们,让他们愿意来参加你的会议?
程虹以日前在青岛举办的“2011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为例,表示对于重量级演讲人的邀请,一定要考虑“周到”。“今年年会邀请了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他是国家发展战略决策重要的建议者以及前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嘉宾,他在受邀时一定会考虑,他要说什么话题,与他共同发言的是什么人,发言的内容是怎样的?为此,组委会将与郑会长同台演讲人以及参会者的人数、界别构成、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的构成等情况悉数告知,在充分了解参会者分析数据后,郑必坚最终决定出席。” 程虹说。“当然,演讲者最终也会考虑主办方在行业内的水准,以及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层级。”
显然,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除了会议的核心部分之外,如何运用“技术”达到为核心服务,会议策划人已在通往“换位思考”应用的路上。
成就感VS幸福感
毋庸置疑,成就感对于每一个职场人士来说都是希望得到的体验,而与此似有关联的“幸福感”就显得有些奢侈了。与其他多数行业的从业人士一样,在问及会议策划人对职业的感受时,普遍表示,当会议获得认可并收到预期效果时,“很有成就感”,但问及从事行业有“幸福感”吗?回答也几近一致:“没有幸福感,做会太辛苦了。”
说起对行业的从业感受,无论是从事会议开发的专业公司负责人,还是学会等社会团体专业会议组织者,或者研究机构中从事会议组织的项目经理人,他们都表示会议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需求强劲。每当自己所组织的会议得到参会嘉宾的认同,收到预期效果时,很有“成就感”,但“幸福感”缺失。并且,从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中,你会感受到,每个人对于成就感的体会又有所不同。
曾从事过记者职业的李庆星认为,会议的逻辑思路与媒体非常像,都是资讯提供者,不过是表达方式和平台不同。“对于记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当你发现,你在某些时候,不是基于权利或者其他外部的东西,而是依靠良好的愿望和专业的能力影响到别人时,这时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李庆星说,“台上都是行业顶级人物,但却是幕后的你把他们召集到了一起,坐而论道,进而影响到参会人士。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会更需要这样的专业媒体(会议)。”
李庆星的成就感还来自于他2004年启动、2005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奢侈品峰会”。当时,一些国际奢侈品品牌看到国内的消费空间,纷纷进入中国,但对于中国市场并不了解的他们,在制定市场战略和发展规划时,完全没有头绪,李经过走访多家奢侈品品牌厂商,决定要做一个奢侈品的会议,但他的这个提议几乎得到一致反对和质疑。“你凭什么做这个论坛,没有资源、缺乏人脉......。”但李庆星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因为市场有需求。于是,他找到专门研究奢侈品的某国际机构研究所负责人,希望与他合作共同创办“中国奢侈品峰会”,二人一拍即合。2005年第一届论坛召开,赔钱!但尽管赔钱,李庆星在第一届峰会上还是看到了苗头,他看到有些厂商还是小心翼翼地参加了,而整个会议的效果也得到了厂商的认可。“第二届时,就好多了。”李庆星自豪地笑了。也因此,李庆星认为,会议策划人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耐得住寂寞,要坚信自己的选择。如今,“中国奢侈品峰会”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相关领域不可忽视的品牌论坛。
每年平均组织50个中大型国际高端会议的梅晓丹,对于成就感的感受除了自信和公司取得的成绩外,还有一种在发现会议行业巨大潜力和作用后,自身冲杀在行业第一线,为行业起风向标作用,进而掺杂了推动行业发展责任感在内的成就感。
“百奥泰正全面进军新兴高科技板块的高端国际专业会议,并不遗余力地积极打造我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首家公众会议公司,走国际接轨办会的道路,跻身会议产业这一小行业里的中大型公司的行列。百奥泰一定会承担起推动我国会议产业发展的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曾在2010年组织了多个相关领域会议的庞广廉对会议生产驾轻就熟,也因此底气十足。 “低碳经济国际论坛”、“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中美化石能源会议”、“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海峡两岸石油化工科技经贸交流大会”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他坦言,2010年召开的会议有不少是第一次召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许多都是边运作边摸索,各种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所举办的国际会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庞回忆到。
相较而言,蒋利和王倩都略显低调。对于蒋利所在的机构——中小企业联盟与中国贸促会合作正在着力打造的“中小企业峰会”,他低调地表示,峰会目前已经办了四届,但仍处在培育阶段,但看得到的是,峰会品牌效应越来越好,他也有信心将峰会做到业内认可的一流品牌会议,他为此而有“成就感”。面对谈起会议神采奕奕的他,记者问及对于从事职业是否有幸福感时,蒋利表示没有,“办会还是很辛苦和繁杂的。”同样地,学者出身的王倩告诉记者,研究所当初举办“中国跨国公司论坛”只是为发布研究所研究成果服务的,但时至今日,论坛已经办了九届,也因此成立相关俱乐部等机构,在论坛成长的过程,有些成就感。但“办会太累了”。王倩笑言。
这似乎是一个背离常规逻辑的答案,有成就感却没有幸福感。而在记者看来,在会议行业还未发展成熟,未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独立行业时,从业人员缺乏幸福感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普遍的成就感则来自于策划人对所从事会议的专注而带来对己对他人收益的现实。
成长之惑
“尽管市场还存在一些为开会而开会、内容空洞、浪费参会人时间的会议,但已经出现了一批脱颖而出的专业性品牌会议。”蒋利表示。与蒋利的观点相同,已经培训过多批次学员的马国宜也表示,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浮出水面的会议领先者”。
蒋利和马国宜的观点无疑证明了会议市场正在从无序向专业化和品牌化之路迈进,而记者关心的是,对于这些在已经在会议市场取得领先地位的会议策划者,他们将带领自己的会议走向何方,在会议还没有被广泛当作一个独立行业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规划?对未来是否持乐观态度?在未来发展中存在哪些困惑?
对于已经小有名气的品牌会议的未来发展,会议策划人最多提及的是达沃斯论坛,这个会议业界无可撼动的老大,其40多年存在的历史和依靠市场化运作成功取得的巨大政治、经济效益,让其无可厚非地成为众多商业会议发展的风向标。策划人也开始逐渐从观察达沃斯论坛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转向寻求其成功发展的内因,诸如它的运行机制、服务机构、品牌建设、品牌延伸等等。但由于缺乏与达沃斯论坛运营机构建立直接参与、沟通的平台,策划人尽管有意识地在考察学习达沃斯论坛,但多限于从会议的报道和已有资料中观摩研究。而对于记者提出,达沃斯论坛已经树立了一个标杆,中国的会议人为何不能照此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论坛?韩梅青认为,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很难照搬。国情不同带来的运营机制不同无需多言,而“中西方归纳式和演绎式思维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很难照搬西方经验,思维习惯是长久积累的结果,反映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处理方式是下意识的,因此,可以看表,但实施起来,难以及里。”韩梅青说到。
对于策划人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记者采访的对象中,两种选择的对比非常明显。一种是专业从事会议开发的企业或相关运营机构,由于看到会议市场的可开发潜力,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比较可观的效益,因此,他们愿意将会议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并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所在领域,做好已有品牌会议的同时,加大会议开发力度。另一种则是非专业会议公司、但经常举办会议的相关机构或团体,这些策划人虽然已经从事多年的会议工作,但大多数没有将会议作为一项长期的职业来做,未来是否继续做会议,他们表示会因实际情况而决定。对此,李庆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目前会议策划人对行业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尽管很多人做得不错,但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但他认为,会议策划人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在英国和美国,有很多人一直在从事会议策划人的职业,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机构每年为优秀的会议策划人进行颁奖表彰,很多领奖的人年龄在50-60岁,甚至超过60岁。因此,他希望在未来十年,国内也能出现一批有竞争力的会议策划人,那时,会大大提高对行业的认可度。
对于会议策划人在未来发展中的困惑,总结各方观点,困惑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当其冲的还是会议议题、演讲人、会议服务,这些是一个会议能否立足市场的根本。但值得欣慰的是,策划人普遍能通过自我不断学习逐渐找到解决的途径。其次是普遍反映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很多专业会议策划人表示“求贤若渴”,而原因在于懂会议的策划人虽不少,但懂策划又具有相关领域知识背景的人少之又少,用梅晓丹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会议行业没有作为独立行业被重视起来,也导致行业本身难以吸引懂策划、有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参与到会议发展中来,而人才的匮乏不仅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使得需求强劲的市场发展步伐受阻,这点反映尤为突出且短时间难以解决;最后是,尽管会议策划人希望将一些会务工作外包出去,但苦于难以找到称心、长期合作的会议服务商,有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来做相关会务工作,难以集中力量专注会议核心部分,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专业化链条的进一步形成,推迟了市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效率也难以最大限度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对于记者提出,希望行业为会议策划人未来发展提供怎样的发展空间的问题,部分人士表示,会议产业尤其是高端国际会议是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前提下,若能让更多决策层面的人充分理解会议产业的内涵,鼓励自主创新的国际会议,积极为产业谋求对会议产业发展的鼓励及扶持政策将会大大增强我国国际会议自主创新的步伐和能力。与此同时,行业组织也应发挥作用,在会议标准的制定及会议的运做等方面作出实质性的探索和努力,使之纳入国家重大服务业的规划中去。
发展是硬道理
综合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尽管会议策划人在推进会议专业化、会议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参会人在成熟,同行在成长,会议人不进则退。
正如诸多刚刚兴起的行业所要经历的过程一样,会议行业注定也要经历“摸着石头过河”、大浪淘沙的阶段。会议市场经过多年的自发发展,已经进入了“整合期”。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会议策划人意识到立足长远、打造专业姓、品牌会议的重要性,并在不遗余力地走在探索创新的路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国内国际间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愈发频繁;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也必将伴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需要相互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说,肩负沟通交流平台的会议需求十分强劲,这也必将为致力于发展会议事业的会议策划人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梅晓丹所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新生代的年轻人,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国际官方语言,英语还是其他国际语种,人才辈出。我国完全具备自主创新国际会议的能力。”
采访人 |
职务 |
代表会议 |
韩梅青 |
中国贸促会国际信息部副部长 |
|
马国宜 |
赛诺迅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培训师 |
|
邓亚平 |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会议部主任 |
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程虹 |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 |
中国绿色公司年会 |
梅晓丹 |
百奥泰国际会展(大连)有限公司董事长 |
|
李庆星 |
上海决策者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
亚洲天然气高层峰会、中国核能大会等20余个自主创办会议 |
蒋利 |
中小企业联盟执行秘书长 |
中小企业峰会等 |
王倩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跨国公司论坛等 |
庞广廉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主任 |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中美化石能源会议等 |
张强 |
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秘书长 |
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等 |
许毅达 |
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 |
国际弹道大会等 |
高莹慧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