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经典,“细说易经”
习明明
最近在网上淘得一部书《群书治要(考译)》(共4册),今年7月份刚出版的,美中不足的是我得到的是9月第二次印刷,颇为遗憾。不过,让我稍感安慰的是,二次印刷与第一次印刷相比,还是略有不同,至少增加了“再版前言”,:)。
我为什么如此看重此书呢?说出来可别吓着大家了。《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摘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内容丰富精炼,但由不失偏颇,“若乃钦明之后屈己以救时,无道之君乐身以亡国······莫不备其得失”,有道无道、有德无德、正面反面典型皆收纳其中,以为后鉴。“上始五帝,下尽晋年”。用魏征的话说是:“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更为传奇的是,此书在唐末居然失传,宋史都不见记载!唐朝年间,此书为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后被德川家族所收藏,辗转一千多年之后又重回中国大陆。更加令人敬佩的是,对《群书治要》的考译工作由习仲勋、符浩等同志牵头,由吕效祖、赵宝玉、张耀武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考译,自1996年开始策划,1998年正式启动编译工作,前后历时十余年,今年7月份终于出版问世。从书的内容到成书,再到考译工作结束,前后历时几千年,不知汇聚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不可不读。
不过要真读的话,还真是很难!得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一部《易经》就已经把我弄得头都大了。
《群书治要》第一篇即是《易经》,《易经》乃百经之首,是诸学的源头,诸子百家之作皆源自《易经》。例如,有人说,老子是为“上人”解释《易经》,孔子是为“中人”解释《易经》,而墨子是为“下人”解释《易经》。且不论其余诸子百家之作与《易经》的关系,先一睹为快吧。展开《群书治要(考译)》,迎面而来的就是“乾”卦,尽管有卦辞、爻辞、系辞等说明,还有白话翻译,还是傻眼了!这啥玩艺啊?咋地白纸黑字就是看不懂呢?真难!一点都不假。
不过难在哪里呢?不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继而成六十四卦,衍生出万事万物。其原理和现代计算机是相通的啊,计算机用二进制来表述世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继而衍生出万物,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的阴阳两仪的确是不谋而合。当然了,个中渊源,大家自己去猜想了(在此声明,如何理解,与本人无关)。我本人是有计算机知识基础的(以前拿过计算机学士学位),对于这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玄机还是能理解,也能接受。那为什么还是很难明白呢?我想,对于我而言,应该是难在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体会不够,思考不多。难在自己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难在自己。
有人说,经典不是读懂的,而是体会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但你首先还是要读、要记,然后才能体会。举例而言,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年近而立之际,也开始逐渐领悟“三十而立”的真谛了。至于后面的意义,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了,尽管我现在还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但读《易经》之后,我还是有所收获的,至少今天晚上读《易经》,才知道孔子五十岁开始学《易》,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是穷理尽性,知天命之学,由此,也大概知道孔子为什么说“五十而知天命”的原因了,至于“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境界,眼下我当然是不能心领神会,也无法与大家分享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者说这个小小的收获吧。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冲动的人),也不管自己的作息时间约束(我一般十一点以前睡觉,第二天早上七点起床),决定今晚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分享自己读书的一点心得,顺便给大家推荐几本读《易经》的好书:一是台湾学者徐芹庭的《细说易经》与《细说易经六十四卦》(上下两册),但必须先读《细说易经》,然后再读《细说易经六十四卦》,至于个中缘由,大家自己去挖掘;二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易经杂说》,该书风趣幽默,内容详实,是《易经》入门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好了,言尽于此,诸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