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从9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成品油零售价格均下调300元/吨。同时,国家发改委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涨快跌慢”的问题是消费者的误解。发改委也表示,目前正在评估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对这些问题将着力在下一步完善价格机制时加以改进。(10月9日新华社)
齐鲁晚报:油价降了公众为啥还不领情
除了成品油定价机制之外,公众强烈感到“涨多跌少”、“涨快跌慢”,还与“两桶油”的绝对垄断有关。“两桶油”完全能借着国际油价起起伏伏逢低进口低价原油,却丝毫不愿让利于民,而是将定价机制的迟钝漏洞利用到极限。国际油价走低之时,民营加油站很多都能同步展开降价促销,可是“两桶油”加油站执行的永远是最高价格,中石化即使在香港降价也绝不在内地降价。鉴于此,发改委既要评估完善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更要打破加油站经营的“两桶油”垄断格局,让竞争激烈的加油站市场带给消费者更多利好。
红网:油价下降会是“民生减负”的开始吗?
期盼似乎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油价的调整如今是看国际油价的脸色,而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眼看着国际油价降啊降,国内油价却淡定自若,于是“涨多跌少”“涨快跌慢”成了目前油价调整机制的诟病之处。对此,前天发改委也做了回应,不存在这个现象,公众有误解。可是有“好事者”很快梳理出来:这七年来,总共调了24次,降价只有7回。
京华时报:油价调整与其忙释疑不如快改革
历次油价调整表现出的惯性以及给人们造成的“误解”,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操作繁琐反应迟缓的必然结果。按照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只有当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加权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才能调整油价。而国际油价是最具敏感性的商品之一,与政治、经济、大型突发事件的联动性极强,短时间内大涨大跌是常见的运行态势,假如22个工作日内已经完成震荡,熨平了油价变化的波峰波谷,国内油价就无从调整。即使调整,又需要考虑炼油企业盈亏情况、对国内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通常又与百姓感知存在极大误差。
燕赵晚报:解决涨快跌慢不能总围绕价格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有一个著名的“俘获理论”,政府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督,反而对价格起到了推升的作用。此外,在半管制半市场的现实中,最应该值得警惕的,是谨防新一轮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再次沦为小集团用来“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
广州日报:下调油价,条件应适度放宽
一个合理的市场,油价下跌不应该这么难,油价下跌也不应该成为这么大的新闻。考虑到市场实情,有必要打破成品油价格涨跌一个标准,适当放宽油价下调的条件。只有这样,油价下跌才不会如此来之不易。
中华工商时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要有反垄断思路
以市场影响角度看,毫无疑问,由石油行业所处的社会经济上游地位决定,显然,由国内石油行业从开采、进口、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市场垄断格局中不难看到,石油垄断不仅意味着对市场的独占、对竞争的排斥,并且还可以肯定,石油行业现有丰厚利润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还无疑是一种对下游行业正当市场利益的掠夺。所以就此而言,无论以打破石油市场垄断还是就促进市场开放来说,在如何对现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上进行改革问题上,显然都不能少了所须有的反垄断思路。
编后语:
在监管部门的“协调”下,油价终于降下“几毛”钱。公众对此丝毫不领情。相关部门很委屈,辩解说不存在公众认为的“涨快跌慢”现象。双方争议的源头在于监管部门未最大限度“发力”,天价茅台、天价吊灯、天价名片的现象,正说明了发改委监管不力。若想平息坊间质疑,监管部门就应及时为公众释疑,阐释清楚国际与国内市场价格的差异;打破垄断,引入成熟良性的竞争机制;规范成品油市场,制定高效透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最终推动成品油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