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国庆节,探讨一个越来越让人搞不明白的问题:中国是中国人的什么,中国是世界的什么。
按理说这是一句废话:中国是中国人的祖国,是如母亲一样,她关心你的生活状况是否顺心,关心你的感觉是否开心,关心你的未来是否无须担心。她关心你是否身体健康,是否内心没有失落,关心你住的是否舒适;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是否有地方去申诉?
在世界上,中国仅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二,人均收入却是在100名开外,中国输出了许多资源,人均拥有的资源却很可怜;中国虽然政府有钱、富人的绝对数字也很多,但绝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中国首先是中国人的中国,然后才是世界的中国。
但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进程的加深,特别是在被忽悠进入世界,成为大家庭的一员之后,这个问题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中国越来越多地承载了国际事务中的职责。
比如IFM与世界银行,国际的那些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把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作为跟中国谈判索取有利条件的砝码。中国为了获得这个市场经济地位,付出了巨额代价,不管是贸易上的倾斜还是购买国债、或者是直接投资,去旅游留学跨国婚姻。
当美国遭遇金融危机,中国出手救美国;当欧洲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出手救欧洲;当日本遭遇海啸与核危机,中国出手救日本;当非洲遭遇天灾人祸,中国免除非洲的债务;当在沙特出现工程上的亏损,中国自己承担;当利比亚出现变局,中国在那里的工程是否出现损失,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更为匪夷所思的是:菲律宾与越南成为南海好客的主人,盛情邀请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共襄“开发南海”的盛举。
一直在挑动南海事态的菲律宾,在从美国进口战舰之后,到中国募集投资,在得到中国慷慨大方地给了130亿美元的投资之后,阿基诺三世就一扭身,到日本去寻求菲日同盟,然后继续从美国购买军火,以加强在南海的武力来与中国力量形成对抗。
台湾问题本来是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却频繁插手,对台军售越来越明目张胆,置中国大陆方面的抗议于不顾,奥巴马在任的三年之间,台湾通过军火生意给美国人送去了120亿美元,而中国通过两岸之间的贸易给台湾这个“小兄弟”送去了大约900亿人民币的顺差。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微妙关系呢?
中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赚取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得到了大量的国际投资与海外热钱,总是有一种“拿人家手短”的心理因素;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反哺”利益,竟然也成了合理诉求;最终却是失去了使用的权利与自由。
但实际上,中国所得到的外汇,最终被证明都仅仅是“外”汇,都是跟中国自己的国民个是很相干的事情,即使有干系,都是中国人靠出卖时间、商品、股权、资源、现在的信仰与未来而换取回来的。来的时候,普通百姓感受不到;走的时候,普通百姓无权选择。
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就是中国要不要出手救欧洲的事情。
总体而言,宣扬袖手旁观、低调自保的人,大体都是人微言轻的民间草根人士;而宣扬对欧洲实行江湖道义下的援助的,大体都是懂得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无奈地位的专家。
当然也有介乎两者之间的,说中国应该出手购买的,不是那些仅仅停留在纸面与数字上的垃圾债券。因为不管价格多低,不管数字上的收益多么可观,货币都是不值得持有的,而实体经济、高科技与贵金属等大宗商品却是值得购买的,而且中国也需要在采购的时候多一些慧眼,多一些理性的讨价还价。
但遗憾的是:中国人想购买的东西,没有机会得到,甚至连提出申请、平等购买的机会都没有,而中国人不想购买的东西,却要花大价钱买回来当宝贝,即使在购买之初已经判断,未来保值已经是奢望,升值更是被通胀的泡沫所吞噬。
中国人在世界上,充满了理性、面对未来的全局观,充满了宽恕与容忍,但这种崇尚礼仪的行为,却成为被列强利用的工具。
来自中国的民间的呼声从没有中断过。但是,民间的一切呼吁都难以得到切实的关注。
号称“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罗伯特·蒙代尔9月27日在北京表示,对于目前的欧债危机,这是欧洲内部的问题,就应该由欧洲来自己解决;在他看来,欧元区现在要求国际机构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其他国家提供救助的做法,这“有点像勒索”。“如果可能,希望欧洲能把危机的影响限制在欧元区中,而不是扩散到美国和亚洲地区”。
在他看来,欧洲可以有三种方式解决欧债危机,一是将所有的资金都汇集到欧洲的银行,由银行出面来购买债券;二是由欧元区共同发行欧洲主权债券,可与现行欧洲各国国债转换,他认为这一举措最后很可能实行;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遭遇危机的各国收紧财政政策,积极自救。
与此相反的是:在9月中旬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表示,中国愿意向欧洲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他希望欧盟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能够大胆地从战略上看待中欧关系,比如承认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
但似乎欧洲并没有对来自中国的声音给予应有的关注,而且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9月2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至今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方对此“非常失望”,不过中国援助欧盟与此并无必然联系,中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不会设定前提。
沈先生的话让我们感觉中国真的“很伟大”,无条件地为别人提供帮助,只为付出,不为索取。简直跟落入凡间的天使一样。
连欧洲人都没有指望距离那么远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国,会对自己慷慨解囊相助。中国居然无条件地提供经济援助,就如菲律宾总统在做出如此多足以惹恼中国的言行举措之后,中国依然要承担其第三大贸易伙伴的“职责”,并慷慨地给与130亿美元的投资。
或者如对台事务上,明知道台湾人注定会依托美国与大陆抗衡,用大笔的钱购买美国人的武器,依然要从政策与市场角度,给予台湾相应的贸易顺差。
或者如对美关系,即使美国人再做出赖账、反华、排斥中国的商品入侵,都要把自己的商品、资源拱手相让;对日关系,更是容忍日本在岛争方面与中国的不友善行为,而持续地对日投资,购买日本的国债。
每逢国庆节这样的节假日,都有比平时更多的人走入婚姻的殿堂,每次婚姻典礼,都是一次铺张的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都要掏钱才能参加的。为了不至于出现日后的尴尬,你都不能选择不参加。但这种份礼,自然是从日常生活中节衣缩食省下来的。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
假如把国比作家,把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中国这个国家就具有传统的中国人与中国式家庭的特色:甘心忍受利益损失,也要维持一个阳光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但对外积极正面的形象是需要雄厚的财力去支撑的,那财力从何而来?答案也很简单,从内部积蓄力量,从每个中国人的身上来,从每一寸中国的国土上来。
从这种逻辑上看,中国是中国人的什么,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所能回答的了。
贾春宝
2011年10月1日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