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融化变成春天”是情操,而不是能力,而情操又来自丰富的生活!否则,就是极度的虚伪。面对传闻,教育部发言人好像还很光荣的一样。办事拖拉,难道还值得表扬吗?教育一天不改革,就一天误人子弟,培养不出来优秀人才,学校变成了搞金钱创收、争名守利的场所。
1977年8月、10月,北京先后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的大学生名额,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从1977年到现在,高考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一步步的完善,一步步的积累,虽然制度本身得到了优化,但是更让人们忧虑的是制度的本质。每年有一千万左右的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日子涌向考场,即使他们知道前面是一条独木桥,也义无反顾的向前迈进,他们对高考有种近乎宗教般的信仰。毋庸置疑,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学习参加高考是一条捷径,一辈子命运的改变也许就在这一刻。高考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一个中心话题。
当成百上千万的学生带着本不属于他们年龄的严肃表情迈进考场,当许多其他能力出众的人因高考不利赋闲在家时,当一本本厚重的教科书压弯了祖国的花朵的背的时候,当一位位父母在考场外焦急的来回踱步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高考真的是适应这个社会吗?真的有助于当今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吗?诚然,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衡量标准,但近几年出现的高分低能,出了大学什么都不会干了的情况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了。
不管高考改革方案最终采用什么版本,学生利益都应该得到最优先考虑,而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确保公平公正,给考生更多机会,并且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的高考制度,最受质疑的是“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在我国,改革现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呼声由来已久。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这几年来全国已有包括上海在内的15个省市推出了新的高考方案,都希望打破“一考定终身”。然而在熊丙奇教授看来,实际的结果是又都没有彻底打破高考的痼疾,基本上还是以高考的成绩为主,还是实行高考的统一考试和集中录取,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熊教授展望即将出台的新高考方案的具体内容时说:“高考改革真正要深入推进的话,还是要以受教育者的权益为出发点,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竞争,才能使高校真正具有大学的精神。”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近期确定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除了教育部长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有关高考改革部分的论述外,教育部并未对外公布有关所谓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已经进入了2011年高考轨道,即便有“高考改革方案”也不可能现在公布。(新京报)高考改革须有超越利益集团的勇气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也把市场经济的一套交换方式带入公共领域,一些掌握资源的权力和公共服务部门,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利益,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殊利益群体也开始形成和发育。而一向纯洁的教育领域也被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所笼罩。各种各样的择校费直接将钱学交易合法化、制度化。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进入“名牌学校”、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学生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的竞争。教育领域的特殊利益群体,不仅垄断了教育领域几乎所有的权力和资源,甚至也掌握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要撼动这个利益链条,谈何容易。
高考改革,现实公平最重要
在现实的人情社会和关系定律下,高校本身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如何保证?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无法保证高校能够打破人情关系定律,那么扩大自主招生带来的后果,将是给权钱子弟扩大教育福利。而要高校打破这一定律,必然使得整个教育不再在官本位的思维治理之下。欲此为之,高考改革新方案能否具备超越利益集团的勇气?
另外,涉及解决教育资源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问题。看来,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现行教育制度,尽管30年来不断“完善”,仍旧难以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修小补的高考改革新方案,无法把公平从理论的神坛请到现实。标榜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方案,我们也不能期许它能够避免因考生质疑出题人水平的作文、或者评析敏感事件不遭零分之殃。
我们现在的高考本身就是一部被“念歪”了的“好经”,不动大手术,焉能匡正?高考改革要向公平和公正的方向迈出实质性步伐,改革者就必须拿出大气魄,超越利益集团的羁绊,否则,改革就只能在原点踏步。只希望高考改革尽快落实,为人才的培养与合理利用做出正确的导航。
高考改革,路向何方?
高考改革,纸上公平如何照进现实
高考改革,纸上公平如何变为现实公平?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