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两颗种子”都发达的人


日前,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编著的《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问世了。全套包括《教育就是以爱育爱》、《爱孩子要敢于说“不”》、《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四册,是孙云晓10年来在网上与青少年进行讨论、沟通的一个缩影。作者没有扮演传统的教师角色,而是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来与青少年共同探讨,不仅感动着孩子,也感动着他们的父母和老师。
  此次的新书发布是记者看到尤为热烈的一次,众多网友甚至刚刚见面的已为人父母的媒体朋友,都争先恐后地向孙云晓咨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惆怅。
  
  
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两颗种子”发达的人
  
  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探讨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差别。在他看来,凡是追求物质享乐、使人身心舒适的皆为物质文明范畴;而道德、法律、法规等约束,则为精神文明。两者相互冲突又相互交融,只有少数人会在精神文明的约束之下感到舒适。那么如何将“外部规则内化”呢?这就要通过教育而在人的成长之时就引导其行为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陈会昌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对孩子“两颗种子”的培养。他所提到的“两颗种子”的概念,其实是与弗洛伊德提出的两个文明相类似的。一颗,就是做自己高兴的事,积极主动,内在自发。另一颗,就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可以做别人让其做的事。
  在陈会昌看来,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众多的艺术家们,通常都是第一颗极度发达而第二颗极差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两颗种子都发达的人。”陈会昌强调说。
  网络的发达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对青少年却产生了众多负面的影响。在网上,言论自由、信息丰富,孩子们会自然不自然地满足自己的猎奇心,并沉迷其中。很多教育者都十分迷茫,为何老师说的一百句正向引导,却抵不过网上的一句诱惑。
  陈会昌非常支持孙云晓对网聊的坚守,有机会他特别希望能接近那些负面的网民,通过对话来说服他们,这同样是声援第二个文明的一种力量。
   越是自由的地方,其实越是需要第二个文明的建设。陈会昌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没有惩罚同样也没有教育”。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青少年了解,每个人的幸福都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的,并且把他转化成内心的需要。
  
  
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是几亿未成年人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主体,如何正确引导,着实难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已经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38年的孙云晓,就是通过网聊,以一己之力将专家教育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与孩子、家长、老师搭建起了平等对话的平台。现如今,他的博客访问量高达650万,微博粉丝突破56万。他对与广大网友的深度交流情有独钟,说正是因为坚持网上交流自己才能与时俱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发布会上爆出了他们的一些监测成果。孩子9岁以前的生活均受到成人社会的主宰,而9~18岁之间,这种主宰就遭到唾弃,体现在成人社会教育的低效。在网络上发布的论坛区内,竟然还有以“父母皆祸害”为题的大讨论。2010年6月9日高考过后,网络上还掀起了20万人参加的“6.9圣战”大狂欢。这些足可见,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思想宣泄的主渠道,然而没有正确的引导,网络就会像流行病毒一样,将负面思想传播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在祝华新看来,从网络到微观,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实际上是几亿未成年人。他们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正面临身心的摧残。一个小网友总是在夜里2点钟到网络社区里报到,并不是因为他故意不睡觉,而是每天的功课要做到这个时候,睡意已全无。有谁来为孩子争取睡眠权?
  相比肉体上的,精神上的空虚更是压制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网上开设的众多网站均是来满足甚至是刺激成年人需求的,而专门给未成年人开设的记录其关注的温暖话题和人物、提供其所需有营养的网站几乎没有。
   祝华新呼吁,要通过互联网来推动教育制度的改良。
  
  
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发展的关键
  
  作为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也参与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方案的修订。在他看来,无论在何种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发展的关键。
  孙云晓谈到,做父母的要有胸怀,要相信“良好习惯必造美好性格”,不是上不了重点学校天就要塌下来了。对于孩子来说,分数是无奈的,兴趣是长久的。
   在网聊中孙云晓发现,父母最关心的就是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其实,孩子不是问题,反而是问题父母比儿童多。
  首先,体现在亲子关系疏离,特别是父教的缺失。孙云晓发现,在网络中向他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有2/3以上均为母亲。对于父教的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缺失,二是人在却缺少父教。在对美中日韩四国高中生的调研对比中发现,关于倾诉对象的排次,国外孩子均将父母排到了前5位,而中国的父亲却排出了前5位,甚至排在网友之后。
   其次,是对同伴关系的担忧。中学怕恋爱,大了又逼着谈恋爱。小时候如果没有与异性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如何会选择伴侣。
   最后,是对教育的矛盾。父母觉得学校不好,学校觉得家庭不好。
  孙云晓建议,父母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他说,没有任何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搭建与孩子平视的对话空间
――《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记录他与网友的十年坚守
2011-1-8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