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银行大 就怕不能倒


  本报主笔 刘长杰

  

  在中国,银行倒闭是一件罕有的事。比如近日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齐鲁银行,尽管这家隶属于济南市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遭遇特大金融诈骗案,涉案资金超过10亿,坊间多有其面临倒闭风险的传闻,并导致部分储户纷纷提现,但是,济南市政府1月6日为此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该市金融办主任胡晓蒙对此所做的公开回应是:“中国银监会明确表示,齐鲁银行……目前各项业务运行正常。”

  一个地方性的小商业银行,除了涉及众多储户的存款利益,更涉及地方政府巨大而直接的投融资利益,如此一来,倒闭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商业银行尚且如此,更何况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了。从这些年的经济历史看过去,不论业绩不佳、交易亏空、遭遇案件,还是资本准备金不足,全国性商业银行都与破产倒闭无关,都有走出困境、步入辉煌的能量;更有甚者,有些大银行,最近已经接收到“大而不能倒”的强烈信号。

  2010年12月1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大演讲称,从规模上看,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肯定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即是“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除了上述五家银行,或将列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还有规模小于交行、但对金融行业同样起着重要影响力的银行,例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

  今年1月4日19时,周小川的讲话稿全文刊登在央行网站上。这一刻,也成为上述几家“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节日。尽管周小川反复强调,“对系统性重要性机构,监管就应该更严一些,审慎性标准要提得更高一点,如果出了问题处理也应该更坚决一些”,然而,我们相信,这个消息带给相关利益者的自我重要感和超级兴奋度,早已覆盖了对“被严格监管”的担忧情绪。

  与此同时,“大而不能倒”这样的“超级利好”,也打动了股民那颗因金融股过去一年来表现欠佳而日渐冰冷的心。在交通银行的股票贴吧,《周小川: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是“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一文,是和《杨百万8元多重仓交通银行》、《热烈庆祝今天全板块涨幅第一》以及《据传:索罗斯大举买入交通银行A股》等等这样的好消息,罗列在一起的。这种消息,带给股民一种久违的梦想和迷醉。

  来自《经济观察网》的消息称,近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组初步确定了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60家银行,其中包括中国的6家银行,这6家银行分别是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和中信银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也与中国经济实际的发展水平相称。我们坚定支持中国的银行做大做强,并能逐步走出中国,影响全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并不怕中国的银行“规模大”。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却担心某些银行大到“不能倒”。

  在全球金融危机大爆发的2009年,美国每周都有中小银行因无力经营而关门大吉。但是,却有四家“大到不能破产”的美国银行仍在既有的糟糕财务状况下,我行我素,有恃无恐。它们的规模实在太大了——截至2009年第二季末,美国银行—美林资产达2.3万亿美元,规模是一般美国中小银行的100倍;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的资产规模与美银—美林旗鼓相当,分别为2.1万亿和1.8万亿美元;就连最小的富国银行,资产规模也达到1.3万亿;这些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四大银行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表外资产。从上述富可敌国的数据看过去,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何这些大银行有恃无恐了,因为他们认为监管当局根本不敢任其破产。

  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把美国一步一步地推进了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泥潭。

  好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近日明确表示,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未来考虑到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特征,有必要适度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

  不能任由大银行的经营者们每天躺在“不能倒”的温室里睡大觉,必须让他们出门去,走在实时监管自己、防范系统风险、严格管理企业、谨守大企业责任的大路上。草原上有句话说得好:“既要给马儿喂好草料,又要给马儿戴好笼套。”这句话送给磨拳擦掌的银监会,恰逢其时。

  ***注:此为发表于20100107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10107/index.htm 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