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沈阳“土地价格”漫天飞


在年末的土地交易市场中,多幅“被宝地”的地块一次流拍、甚至二次流拍。我要首先为冷静谨慎开发商叫好,为沈阳市民办了件大好事。开发商不买账其实就是在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开发商在最懂市场,是市场的主体。在这其中,大家都在深究其中的原因,资金问题、结算问题、拆迁问题、后市行情等都会制约开发商参与不参与,举牌不举牌。但最根本的,归根结底的土地出让问题是地价的问题。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地价过高,超过了开发商预期的心理价位。别的原因其实在这之下都其实不是问题。便宜政府吃亏(其实政府也吃不了亏),不便宜开发商和市场吃亏(这里开发商和市场是绑定的)。

   但究竟什么是合理价位呢?如何将招拍挂制度坚定不移执行下去,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难道还不如以前的协议出让吗?(说实在的协议出让也有优点)。张牧之来到鹅城,提出三点要求“公平、公平,还是TMD的公平”。这个问题确实太大,也不是我能够评论的。但我们应该明确一下几点:

 1、市场成熟、地价要透明 

  现在市场已经逐渐成熟了,报纸的记者都知道深入报道地价的事件,而且比前些年更加专业。整个市场群体的目光已经从谈论房价到开始谈论地价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地价已经决定房价,而且比重越来越大。现在也没有记者再采访开发商老总,“地价和房价是什么关系”,“间接作用还是直接作用”,这种现在看来比较愚蠢问题。在这种行情下,身在其中局中人,更应具有高度敏感的洞察力,不只是开发商本身,所有行内的人更应快速反应,不要遮掩。市场让开发商公布房价构成,那开发商可不可以让政府公布地价构成呢?

2、定价不要太商业

开发商是市场主体,是纯粹的商人,而政府土地部门,是服务部门,但他又是一级开发,为城市整体规划,做土地整理、储备、拆迁安置补偿等,然后让开发商往方块里落,这活开发商干不了,只能是政府。(以后政府是否退出一级开发还未知)。所以政府就游走在商人和仆人之间。“经营城市”其实就是在经营土地,土地的庄家。“经营城市”的概念这两年政府提的少了,但骨子里的思想还没变。总之,我已经是一个商人,举牌时不希望对面还是一个商人。

 

3、引入方案评审机制

“价高者得”是招拍挂的原则,也是政府最爱说的话。但只能是价格吗?方案评审难道不能引入,和地价一起加权得分,“分高者得”才是合理。北京就有嘛!暗标也开始流行了。其实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一些品牌商也认识到了,将方案提前给政府看我多有水平。政府也会理会品牌商的方案,提前锁定。但这些操作只能是没有规则下的单练,不系统也不公平,对小开发商不公平。政府也应更系统、更深入的去研究,毕竟城市发展已经向纵深进行了,万科都进市中心了。

 明天铁西东洋制钢拍卖,2160/m2,你赌流拍还是成交?我赌流拍!

这说这些,吃饭了,文字有些乱,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下是香港及深圳土地成本构成,沈阳可能已经接近香港了)。